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兼论齐、鲁、秦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化是先秦时代的东方大国——齐国所创造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以广收博采、融合创新为特征,以富国强兵、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与鲁文化与秦文化相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鲁文化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秦文化是建构的功利主义的文化,而齐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然而,齐文化由实用主义流衍为功利主义,复由功利主义流变为享乐主义,致使其在政治上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文化上未能由区位文化上升为中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方向     
王飙 《思维与智慧》2011,(12):11-11
在我们的心灵还纯净、纯真的不曾被世俗、被物欲所污染的日子里曾诞生的憧憬和向往,往往就像是生命的罗盘一样,指引着我们一生通往幸福快乐、成功卓越的方向。因为那时,我们的灵魂还能不受任何杂音干扰地听到上天对自己的呼唤,还能凭着自己本真的灵性对未来的生活作出准确的判断,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还闪耀着理想主义的灿烂阳光,我们的内心深处还燃烧着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3.
<青鸟>以"寻找"作为线索和情节发展的动力,剧中出现的每一事物都富于象征意义,向人们昭示着深刻的哲理;<仙剑>中几乎所有的事件和情节都是拜月教主用来完成自己"寻找-探求"命题的棋子,而该剧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对"爱"的探讨也贯穿始终.两剧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浓厚的童话色彩,主要包括万物有灵论的立场、符号化的人物设置、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色彩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在现代宗教伦理学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本文考察了尼布尔的原罪论及其与理想主义的分歧,以及尼布尔现实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在哪里?韦伯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路径,通过对幸福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批判尤其是正面对新教伦理之理想主义的申述,其确立起如下基本观点:道德不是技术、技艺或物质利益,它不能像任何技术性手段一样有助于达到人们眼前的利益,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同人的高贵、尊严和终极价值等关联在一起,因而是人生和世界意义之体现,同时构成了人之永恒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孙诒让(1848—1908年)作为著名的朴学殿军和教育家而享誉晚清学界,后人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与教育思想方面,而对其政治思想尚未见深入系统之研究。但我们若将《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和他的一些杂著、演讲结合在一起研究,则大致可以看出孙诒让政治思想之梗概。晚年孙诒让曾说:"余所亟愿了解者,近代西洋政治学术沿革经过"。(转引自陈守庸,第1-2页)由此可见其关切政治之一斑。在晚清变法浪潮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双重刺激之下,孙诒让开始从纯粹地  相似文献   
8.
William Jame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s of British Empiricism (Hume) on one hand and German Idealism (Kant and Hegel) on the other. James' "Radical Empiricism" is a via media ("middle road") between these divergent positions. His central points of contention are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experience. British Empiricism leaves us with a world of separate, particular facts, based on atomic sense impressions. Idealists, on the other hand, claim that all worldly phenomena are conjoined by one rational principle. According to James' account, neither side recognizes that both conjunctive and disjunctive relations are integral to experience. Furthermore, James' critique proved to influence A. N.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experience and orientation toward Hume and Kant. This essay situates James' philosophy in this polem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相似文献   
9.
郑湘萍  李绍元 《世界哲学》2007,(5):79-82,90
约翰·罗尔斯认为,万民法是一种关于权利和正义的原则和准则,是用于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的世界正义,现实乌托邦学说则是一种走向世界正义的合理的政治总念。罗尔斯的现实乌托邦学说兼有普世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双重特征,始终飘摇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表现为一种新自由主义式的带有现实关怀的国际道义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丘培藩 《现代哲学》2001,4(1):121-124
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发展观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