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二十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企图在承接传统的基础上,发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民族自救,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理想。他从十六、七岁(一说为十四、五岁)起,由于对人生“不胜其怀疑烦闷”,即“倾慕出世,寻究佛法”(《人心与人生·成书后记》)。其后虽转向儒学,并对之研究有素,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始终掺杂了许多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比量刍议     
刚晓 《法音》2010,(8):8-12
<正>一关于量,古印度各家各派提出了好多种,比如正理派说有四种量: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弥曼差派说有六种量:现量、比量、比喻量、义准量、圣言量、无体量……汤用彤先生在其《印度哲学史略》中,对古印度关于量的说法集中开列了一下,列有十种:现量、  相似文献   
3.
徐湘霖 《法音》2012,(2):6-16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分四分,称为四分家,故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其实,四家之说  相似文献   
4.
现量和比量为基本认知方式的因明学是佛教独特的认识论系统,但是因明学并没有发展如西方那样追求绝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论,而是发展起了以破解异说和悟道解脱为宗旨的量论,特别是因明现量论,融合了直观认知和圣谛现观的双重功能。但是,从汉传佛教的传统看,现量的解脱道意蕴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多数学者把因明学作为一种纯粹逻辑来解读。中国陈隋之际的永明延寿以"一心万法"的基本理路,发掘了因明现量的出世内涵,成为汉传佛教因明学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再论梁漱溟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友荣 《心理学报》2000,32(4):470-475
该文从心理发生的动力、身心关系的活动机理、知识构成的方法、心理发展的条件、心理保健方法和学习心理学思想等六个方面历史地、系统地论述和评析了梁漱溟先生的心理学思想,并从多角度阐述了他对我国早期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以期确立他在我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地位和全面认识梁漱溟先生。  相似文献   
6.
正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层义理上呈现出超越形式层面的真正会通。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遭遇了被视为代表人类文明最高程度的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的梁漱溟也不能回避东西方文化间的对话问题,不得已将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进  相似文献   
7.
禅与艺术     
劳里 《佛教文化》1995,(5):29-30
一、从无题说起 许多诗、画音乐都无题,因为题常常是一个限制、一个范围、一个框框。事实上许多标题都是后加去的,而加标题本身往往是一种误导。一首乐曲加上标题,听众便似乎“明白了”,加上评论家将自己的体会给予解释,人们便不再直接感受音乐的实意,而照评论家的语言、文字立下的框框去领会了。这一领会不仅离开了作者的原意,也使听者失去了自己。这便是语言、文字带来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宗密的了解,得力于镰田茂雄博士的《宗密教学思想史的研究》一书。我们对亲密的看法在许多点上是同镰田先生一致的,但这已是十年前的事了。近来我们对宗密的研究,对他的禅教一致说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提出来,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特别是镰田教授的指正。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各自都认为自宗为最高。宗密是华严五祖,当然认为华严宗最高,他又是荷泽的四传弟子,因此,又认为禅宗的荷泽禅为最高。  相似文献   
9.
刚晓 《法音》2009,(11):36-41
一 量,究其本义,是尺度、度量。所以,关于量的说法有很多很多,比如在《正理经》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中就说有四量: 1.1.3量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四种)。1.1.4现量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与名称概念无关的、确定无误的。  相似文献   
10.
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