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山水诗人的盛名之下,其实王雏并不曾像陶潜那样真正辞官隐居,而是名副其实的上层诗人。他诗中的佛气、道家意味乃是自由自觉地探求人生理想之归宿,不是个人生存空间狭小之后被迫走向内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这首论画诗对后来的美术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苏轼的诗句,使得中国美术史上两位重要人物吴道子和王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诗僧皎然有“偷诗”一说,方法有偷语、偷意、偷势三种。李嘉裙之“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王维将其改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为偷语,只在字面上玩花样。韦应物之“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将其换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为偷意,有脱胎换骨的手段。偷势是最难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觉,所谓妙不可言也。  相似文献   
4.
独往与自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句诗十分动人:"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只能独往或自知,不能与人结伴,也无法向别人诉说,每个人的最大成就或最重要的决定都是在独处时完成的,与人合作,都只能是在自己独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说没有孤寂感,也一定心存遗憾:每每独往时,一定也是希望路上有人结伴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上尊唐朝诗人王维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坐看云起时     
非常喜欢王维的那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没有水的地方,也就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绝境。魏晋时的阮籍率意驾车,至无路处,恸哭而还。大概他想到的是人生的穷途末路吧,王勃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相似文献   
7.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禅讲禅画是禅艺术的大宗。因此,谈禅艺术就不能不举王维辋川诗《辛夷坞》、牧豁《六柿图》等深体无心的作品。然而,若论其极致,同为首选的京都龙安寺《枯山水》恐怕更能让人体得宗门之不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王维审美思维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 ,认为王维十分看重审美主体“天机清妙”的自身素质 ,但并不忽略美在山水本身的物的自然属性 ,尤其珍视客体的“机缘”触发。王维的山水诗是凭借主观思维把来自客观的映象作重新组合而形成“人造的幻影”的艺术范型 ;王维以宗教的体验方式为诗的体验方式 ,而又实现了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化 ,并由此形成其过人的意会妙悟的灵性 ,借自然景色展示境界的形上超越 ,其诗神行无迹而恍惚有象 ,富有亦真亦幻、朦胧玄妙的艺术情趣和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儒释道的兼收并蓄和化用融通,形成王维特有的人格范式--身心相离、济世忧民、恬淡冲和、天人合一.本文探讨了儒释道三教对王维的影响.儒教思想始终在王维的思想中处于中轴地位,是现实人格,贯穿于王维一生;佛道思想即便在一段时间或在部分诗歌中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但仅是理想人格,是现实人格暂时隐藏的外在表征,两种人格的时隐时显就是王维人生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