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磊 《周易研究》2022,(6):53-61
“卦主说”是王弼在《明彖》中提出的一条重要解《易》体例。学者或以“卦主说”包含“二体说”,或以一卦有二主,皆是不明“卦主”内涵。“卦主说”的基本原理为从“卦体”中确定“卦主爻”,再由该爻统摄卦义,进而在此时境中理解各爻之义;其确立原则为找一卦之“中爻”或“少爻”,并以前者为主。“二体说”是以上下体之义明卦体,不属于“卦主说”,而是处理特殊情况“卦体不由乎爻”,且各体之义也以一爻为主。虽然王弼注文并未全尽各卦卦主,但很多卦的卦主其实可以根据此原理推断出来。孔颖达为调停讼卦注文中疑似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一卦二主”说是错误的,讼卦卦主只有九五。  相似文献   
2.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3.
《庄子》:从“道”到“无”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irst and foremost meaning of Tao in Laozi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second is the roo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yriad things. However, Laozi does not explicit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e two meanings. It is Wang Bi in his commentaries of Laozi who converted the meaning of Tao as the origin to the foundation of things-as-they-are, and named such foundation Nothingness. He claimed that Nothing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myriad things. This transition of problem-consciousness and t...  相似文献   
4.
张勇 《周易研究》2006,(5):55-59
南朝郑、王易学并立,北朝象数易学占主导,但后期也呈现儒玄并融的趋势.《易传《》和汉代易学创造出来的象数成果得到南北朝易学家的继承,南朝易学家对象数易学中的形式主义学风给予了批判,并呈现出本体论思维与易学象数相结合的思想萌芽.象数易学受到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批判,但南北朝佛教仍利用易学象数来说明现象世界.在南北朝道教养生理论中,象数易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南北朝的宗教风气下,象数易学占验派沦为方伎.  相似文献   
5.
王弼易学有三个特点,即条例义理化、形上本体化、具有内在性。朱熹在少年时用数年时间研习立于官学的王弼易学,从而受到了王弼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王弼的太极学说是朱熹太极本体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李海龙 《现代哲学》2007,(1):123-129
王弼注释经典文本《周易》,借助《周易》的丰富内容,利用自己相当渊博的知识,注释时进行发挥。王弼在时中、法制、改革、军事、婚姻家庭、决策、隐逸、境遇、教化、“位”的思想诸多方面,拓宽《周易》的内涵,表述出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杨柳 《中国道教》2009,(2):36-37
老子第十五章"蔽不新成"一句,各版本之间存在差异:河上公本、王弼本、范应元本作"蔽(敝)不新成",傅奕本、帛书老子乙本作"敝而不成",而想尔本、景龙本、遂州本、李荣本、司马光本均作"弊而复成".对此,许多研究者认为,此句应为"弊而复成"或是"弊而新成".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想解易的原因,并提出<周易注>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易传>的思想和汉代的注易方法来解释<周易>.  相似文献   
9.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表现在它不仅最终结束了统治两汉时期达数百年之久的经学传统,同时也开创了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代玄风。经过这一时期的洗礼,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而且玄学本身无论在理论形态、概念范畴、思维方法以及向其它文化领域扩展渗透所形成的时代精神风貌,也颇为新颖独特。本文仅对魏晋玄学中包含的必然和偶然及其关系的思想作一发微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