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富  景月楼 《世界哲学》2020,(1):22-28,116,160
从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分析开始,关于物化理论的研究在现代哲学界就从未停止。霍耐特立足于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之间落差的思考,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将物化生发的判准向内翻转,以“原初承认”作为理论支点,拓展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视域。霍耐特试图在社会生活层面及生存结构中寻求社会病态的可能成因,提供一种在当代社会推进物化批判的独特路径,在发展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建立社会批判范畴新形式上作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传统技术伦理学的外在进路影响了其实践有效性的发挥,荷兰技术哲学家维贝克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物化"的思想,认为在具体情境中技术物与人共同构成复合的道德行动者,技术物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意向性和自由,能够承担起道德调解的作用,因此主张对技术物进行负载伦理价值的设计,使技术物在道德实践中发挥"行动者"的作用,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道德引导和规范作用。"道德物化"可以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想象、扩展建构性技术评估和情境法得以实现。"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超越了传统技术伦理学的二元分析框架,由外在进路转向内在进路,在技术的发展、使用及其社会嵌入过程中发挥了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化与物化:近年女性叙事的两种伦理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几与全球化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同步.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欲望叙事成为描摹现代个体生存状态的"最佳"模版,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叙事则呈现出异化与物化两种伦理倾向.  相似文献   
4.
孙亮 《哲学动态》2015,(2):34-40
马克思的法律思想与自然法学说的关系在当代有不同的看法,分歧的关键是在什么背景下理解法律。马克思区分了事物化物化的概念,现代法律不应是物化背景下的财产权为基础的体系,不应以此批判当代社会中盛行的物化基础上的正义、公正等。但也不应抛弃物化的积极意义,而应确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后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罗云  钟璞 《美与时代》2015,(4):59-61
我国民族建筑尽管在功能、形式、材料上千差万别,但始终是建立在实用功能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呈现为一种民族思维与观念的"文化遗留物"。考察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可以发现,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始终影响与支配着它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表现技巧。这种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包括因材致用的文化象征与隐喻、因地制宜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亲族血缘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赋予千姿百态的民族建筑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劝导技术作为一种被设计用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交互式技术,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劝导技术可以按照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从正面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实现“道德的物化”;劝导技术也可能被用于非道德的目的,需要认真研究和防范.  相似文献   
7.
司强 《现代哲学》2017,(4):24-2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不再仅仅是解决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或者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而且是物化现象的理论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视为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不同解答,并且为后康德哲学解决物化问题开辟了道路。以"自在之物"概念为核心,卢卡奇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宗教化”概括为:产生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拜物教: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宗教结伴而行的“亲密”关系中,揭示了宗教在经济领域中的世俗化倾向。在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文,因为新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和宗教现象仍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0.
医患关系物的表现及法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