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现代社会的道德旁观现象类似,《孟子》中的"见未见羊"现象揭示出:虽然人皆有不忍之心,但却不是人人皆能将其有所推扩。要解读这一现象,必须撇开孟子性善立场的先入为主,回到齐宣王本人的语境中审视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总体而言,孟子强调的不忍之心对齐宣王而言主要意味着一种心理平复所带来的道德欲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对应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乃是一种原始意味的被动道德欲求,而孟子希冀齐宣王具备的却是一种"不谓命"式的君子道德意志。两者在外向推扩方面的动力差别造就了"见未见羊"现象的出现。引申而言,促使齐宣王做出行为反应的被动道德欲求更普遍地以一种旨在使行为主体获得道德满足感的消费形式存在。这致使人们往往将道德等同为一种道德消费,并因满足感获得途径的便宜而过高估计了自己践履道德的真实能力。故而每当身临困境时便习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介入其中,拒绝或不能担负相应的道德责任,于此就出现了常见的道德旁观现象。因而"推扩"的心理基础或更应被理解为一种不得满足的负疚感,以及由此激发的使他人从中获得解脱的决心,而不能简单架构于恻隐之心的"人皆有之"上。  相似文献   
2.
颍考叔事迹仅见于《左传》。《左传》未称许颍考叔为"忠",颍考叔的"孝"显示出的"亲亲"之义,在后代经学话语体系里被"尊尊"之义压抑了。史传人物颍考叔在后世民间文学中逐步向"忠孝"两全形象发展。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设置"携鸮进谏"的情节,深化了颍考叔的"孝",而且肯定、褒扬了颍考叔的"忠",但受经学话语的影响,颍考叔的"忠"并不纯粹。现代戏曲《脾山》通过改编、虚构,摆脱了不利指责,完全肯定了颍考叔的"忠孝"。"忠孝"两全的颍考叔体现了民间价值观。引导颍考叔由史传人物形象向忠孝两全的民间崇拜偶像转变的关键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颍考叔在民间受到广泛推崇,祭祀不断,一定程度上帮助史传人物形象向民间传播。  相似文献   
3.
平静的牛气     
我喜欢那种淡定、平静的姿态。 它们在我的记忆里,或站或卧,嘴里不停地咀嚼着什么,在我曾经生活了多年的乡村,在阳光下,在河湾里、岸堤上、坑洼里……它们始终如一地充满着祥和的表情,偶尔发出的几声哞叫,让整个旷野显得更加安静而悠远。  相似文献   
4.
悲壮的逾越     
我不知该怎样描述这一群蓑羽鹤迁徙的悲壮,对它们来说,迁徙,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一次精神的长征或拉练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叙述传说中我国传统“十二生肖”排位所引起的鼠、、虎之间的争斗角逐过程,警示人们不要疏忽一些看起来并不十分可怕的小事物,凡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6.
柔的魅力     
,是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为民之心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马,是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具有龙马精神,方能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7,(9):22-24
云:“何名为十种观法?”问:“为什么叫做十种观察法?”“一者,观诸人间,肉身性命,渐积衰老,无不灭亡。“第一,观察人世间,(人的)肉体生命,会逐渐衰老,没有不死亡的。譬如客店,暂时假宿,施床(?),具足珍馐,皆非我有~1,就像到了客店,暂时借宿,展开床上的铺盖,准备了充足的美味,却都不是我所拥有的,岂关人事?会当弃去~2,谁得久留?  相似文献   
8.
大草原,日上中天。动物学家和一头大犀不期而遇。动物学家一下慌了神,须知犀一嗅到可疑的气味,便会往散发气味的地方狂奔过来,横冲直撞。  相似文献   
9.
心钓     
丑时春入户,岁福临门。伴着习习拂面和风,可爱的春正迈着稳健的脚步朝我们走来。值此农历“年”到来之际,照例要说点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意雯 《天风》2012,(10):59-59
【新华网】现在的大学同学聚会,往往成了“吹大会”,大家互相吹嘘、攀比自己的成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20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关于吹内容,受访者首选“人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