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两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的记录,编次的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的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的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归途之守死是对死亡的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的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的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的内涵。曾子的身体爱欲,是孝和仁的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所探讨的友爱(philia),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了狭义的友谊之外,它还包括亲情、爱情等。柏拉图对它们进行了专门的思考,这可以视为其"幸福论"的核心内容。更进一步说,这种对友爱的多层理解还与柏拉图对哲学的认识有关。分析柏拉图使用不同的爱之意象来象征哲学,有助于人们理解他如何看待极为个体化的"友爱"与智慧追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福柯区分了司法型权力和规训型权力.他指出规训型权力建构了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严格"规范".人们在这种"规范"下,虽然看似有一系列的自由,但是实质依旧无法获得自主性.因此,我们需要重申古代精神.在古代的语境下,各个层级和身处不同年龄阶段的公民,对自己有严格的规范.他们表面上是被束缚的,但是在这种自我约束后,却是由于他们真正的自由.并能由此发展出一种健康的社会构架.  相似文献   
4.
“Eros”音译为“爱若斯”或“厄洛斯”,在古希腊有两种含义:爱欲和爱神.作为“爱神”的“Eros”,是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神与人之间的大精灵、传语者.作为“爱欲”的“Eros”,是凭借美来孕育和生殖的一种欲望,并且“爱欲”是一种原发的动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对永恒世界的不懈追求.柏拉图虽然坚持追求永恒不变的相的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对感性世界的研究.相反,他认为追求美本身是在“爱欲”的冲动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柏拉图“Fros”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沟通了永恒的相的世界和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  相似文献   
5.
原始佛教的涅槃,是指断除爱欲、熄灭贪、瞋,愚,进而达到心理解脱的最高境界。原始佛教的涅槃具有无我解脱、现世证得和出世性的特征,并不存在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假设,其涅槃的实现途径是以禁欲和观想为两条主线,以戒、定、慧三学为修习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吴昂 《佛教文化》1994,(2):25-25
情爱,是人生中难以排除的部分。情爱到了痴心的程度,便可以不顾一切。在局外人看来,几乎是颠颠倒倒。所谓“人生无少长,颠倒是情痴”,这两句诗讲的便是这情态。  相似文献   
7.
陈昊 《法音》2012,(2):22-25
据史料载,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朝,《佛说四十二章经》则是最早传译到中国的佛教经籍[1]。汤用彤、胡适、吕澂、印顺法师等许多佛教学者对该经做了各种角度的考证研究,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足以及记载流传间的出入,使学界对于《佛说四十二章经》真伪、来源、译者译地、版本流传等问题都有较大争议,一时无法定论。  相似文献   
8.
福楼拜迷恋于创造爱欲的假像,更迷恋于这种假像的毁灭.于是,莫罗把他的爱人变成了假像,爱玛则把她自己变成了假像;莫罗与爱玛都只为纯粹的爱而爱,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就如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一样,这样的差距面前,再美好的纯爱想像也终究要归于虚无;福楼拜相当清楚审美对于爱欲的决定性意义,于是他把爱玛和莫罗的审美热情推向奢侈和自由的极限,来颠覆爱欲本身.  相似文献   
9.
美善是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构型,他把希腊语中"美的"和"善的"两个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名词来描述哲学所能构想的理想人格型相,对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人性的整全性与居间性进行了奠基性的阐释。通过哲学的爱欲教化,柏拉图力图完成美的世界与道德宇宙的和谐统一,最终把哲学定位为爱欲的教化。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5):66-77
本文试图探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单性繁殖原则。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思想史探究,本文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爱欲与性的概念置于西方思想史传统之中,并由此将单性的概念即弗洛伊德思想中无性差别的生活世界意义状态,推展到弗洛伊德对于人的基本假定以及与其相应的思考形式。最后,本文试图表明,对于弗洛伊德而言,单性繁殖乃是作为世界运行之逻辑的神圣式想象。这一讨论或可为我们理解关于现代性的西方社会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