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老学与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说明当时人们的学统及先秦的学术倾向时所使用的黄老这一用语并非指具有法家或杂家色彩的思想体系 ,而是指以老庄等初期道家为中心吸收了一部分神仙术的以老庄为主的思想和实践性指南。汉初黄老学里所重视的清静和无为也非君主对臣下的统治术 ,而是以作为被统治者的人民实施的不干涉主义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历代高道、学者都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道教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养生也要遵循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之道,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也是要我们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3.
严遵本姓庄,名遵(或作尊),字君平,隐居于西汉中晚期的蜀郡成都.班固作<汉书>时因避东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庄为严.<华阳国志>记载其"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卜,教以忠.于是风移俗易,上下慈和.日阅得百钱,则闭肆下帘,授<老>、<庄>.  相似文献   
4.
平凉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是甘肃道教第一名山。这在道教还未形成以前,平凉崆峒山就有道家神仙隐居修炼,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上自帝王,下至民间,都知道这座名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皇、汉武都曾到过这里。在《庄子》一书中记有,据说,黄帝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很有道行,便竭诚去问“至道之精”和“治身之道”。广成子答复说:“至道之精,渺渺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可以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形未尝衰”。广成子的回答,正是道祖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和“形神相守,长久之道”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逍遥"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意思,多指自在的行为或心情.<庄子·逍遥游>把逍遥视做一种清静无为、个人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庄子说: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逍遥.因此他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命题.他说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六气的变化以邀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的至人.至人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人格,是真正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修心养性、治国安邦的大典,道家内圣外王之学,尽在此经。汉朝初年奉行的黄老道术,缔造战国以来中国首次的太平盛世。唐朝李姓,唐初  相似文献   
7.
同现在一部分学者的主张不同,本论认为司马迁最初使用的“道家“并不能被看作是一种把老子和庄子完全排除在外的概念。把解释为君对臣的统制术的“无为“和吸收诸子之长的“混杂性“便是黄老学最重要的特征的论述方式,其出发点在于将道家和黄老学设定为了同一概念之上。这篇论文旨在阐明汉初所使用的道家的概念,说明它并不包含在黄老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斋醮科仪与神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斋醮活动内容殊广,主要有设坛、上供、焚香、升坛、画符、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表章、诵经、赞颂、宣词、步虚等等,并配以烛灯、禹步、唱礼和音乐等。通过各种仪式,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超度亡灵以及歌颂太上圣者的哲理——清静无为、和平自然的神仙意境。斋醮不仅是道士们的修持炼养方法,而且是用来团结信众、阐道布教和宣传义教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