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金易明 《法音》2007,(12):50-51
一2007年11月18日至2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率领上海玉佛禅寺梵乐团一行150人,本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愿望,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举行了7场名为《玉佛·吉祥颂》的梵乐巡回演出。这是上海佛教史上第一次在国外举行的大规模佛教音乐演出活动,也是我国大陆佛教界首创以一个寺  相似文献   
2.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日:水底月为天上月。友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相似文献   
3.
吕文明 《孔子研究》2019,(2):116-125
自汉末以来,儒家思想逐渐衰落并发生裂变,最突出的表现是玄学的产生。玄学影响下的文人出现了"以无御有"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文艺发展相联系,文艺精神开始在作品中涌动。在这其中,名士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对于起兴的重视、对于唯美的追求和对于道的追寻,使文艺精神进一步升华。同时,名士聚居的世族开始舍弃经学而重视文化修养,文艺成为能让家族重现光彩的重要形式,这对魏晋文艺精神的崛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晋人王衍,天生一副名士的风采,他长相俊美,才华出众,外表安详文雅,又颇有风骨。14岁时,有一次在京城拜访仆射羊祜,侃侃而谈,没有丝毫谦卑屈下的表情,让人看了都暗瞎称奇。朝中权势最炙手可热的贵戚杨骏听说了,便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偏就看不上杨骏的为人,深以结交他这样的人为耻,就故意装疯,把这门亲事摆脱掉了。  相似文献   
5.
孟子在汉代一直等同诸子 ,但却经过了两次复兴和升格 ,第一次是盐铁会议上孟子思想的崛起 ,但其时孟子只是被“利用” ,并不能说明其地位的提高 ;第二次以东汉末年注孟风潮为标志 ,尤其以赵岐《孟子章句》为极致。赵氏对孟子的推崇不仅与东汉中后期以来儒学名士对孟子人格的情感认同有关 ,还有其家族门风的因素。而赵氏之后孟学的不兴 ,又与汉魏之际士人中盛行的“通脱”之风相关联 ,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思潮与孟子思想中突出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大丈夫”精神无法相融。因此 ,汉魏之际孟子地位的沉浮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汉晋之际 ,我国伦理学说发生了一个变化 ,这就是礼教伦理的衰退和玄学新道德观的兴起 ,随之出现了元康“任诞”士风。围绕着“礼玄之辨” ,玄学名士批评了礼教伦理虚假的和宰制性的本质 ,同时提出了自己对道德本性的新的理解。但在这一伦理学说的解构和重建过程中 ,却在多个理论触发点上暴露出玄学新道德观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圆融处。本文考察了王弼、向郭 (向秀、郭象 )的伦理学说以及阮籍、嵇康的道德践履观 ,指出了魏晋名士在道德理论和道德践履方面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仁义学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汉代知识分子对仁义学说的勇敢实践蔚成名士气节。自此而后 ,名士气节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 ,视为标的 ,成为华夏民族精神中的精华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正义事业前赴后继 ,英勇斗争。本文概述了汉代名士气节的形成、特色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肯定了名士气节在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渊 《法音》2000,(1):52-53
被誉为当代中国佛教三大模范丛林之一的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南部凤凰山(别称南山)之麓。此处本为邑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郑氏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献其居为金仙院,供以佛像。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僧无际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被睿宗李旦召进宫讲解《四分律》,大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  相似文献   
9.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其为人和为文的特点当时就很受曹操曹丕等人关注,其后以至当代也备受著名学者论家褒贬,而莫衷一是,不乏误解.本文认为,孔融为文擅长通脱华靡,是汉末清流名士领袖、时代文风代表,其"特别"处尤在其敢于、善于"嘲戏".这在艺术上张大了建安文风之力,并独具有特色品位的幽默之长.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他专喜和曹操捣乱",坚决的反对一切与汉政府离心的人或势力,是维护皇权、匡扶正义以致坚决反曹的必然表现.二是由于他与流行士风相适应的才子气极重的清流名士型个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