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杰出的包装设计是品牌的核心。它反映了品牌的价值,传递着品牌的承诺。富有创新性的设计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增强品牌的区分度。对重点突出的消费群进行划分,对于提出有效的包装设计方案是十分关键的。只有了解不同消费群的需求才能体现出品牌明确的个性,设计出独特的包装风格,进而促成购买活动最终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何红 《天风》2004,(9):52-53
事奉的甜酸苦辣让赵牧师懂得了:原来患难中隐藏着神的祝福。神历代所爱、所重用的仆人,都是走了不寻常的道路,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在人看来似乎是太不幸,或是受了神的击打,可在神却有他美好的旨意。  相似文献   
3.
王婷 《学海》2007,(3):57-61
作为社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麦金太尔的哲学运思是以解决当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危机为出发点的。在历史主义的理念关照下,他追溯了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社群、自我与美德关系演变的历史,这种对于社群与美德传统关系演变的分析为麦氏的社群主义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历史基础——社群是实现自我的前提,美德正是在社群生活中获得存在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BOBOs就是指拥有布尔乔亚(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崇尚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又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的人,也指既拥有高学历、丰厚收入,又讲究生活品味、享受富裕成功、注重心灵自由、追求不羁与流浪的一族。Bo与Bo的结合就是物质与艺术的结合。Bo与Bo的结合已经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质利益,他们摆脱了布尔乔亚物质主义的樊篱,同时追求精神愉悦和心灵回归。布波族是消费的艺术家。BOBO族本是布鲁克斯对美国一个新阶层的称呼,但却以惊人的速度为全世界大众所接受,并在其他国家得到新的诠释。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同样出现了大批布波族。  相似文献   
5.
以往炫耀性消费研究多囿于自尊补偿视角,本文着眼于驱动炫耀性消费动机的自我增强属性,提出敬畏的自我超越属性可以降低个体对自身目标重要性的评估(即提升“小我”水平),进而降低炫耀性消费倾向。四个研究采用三种炫耀性消费倾向测量方式,通过测量特质敬畏(研究1a)和操纵状态敬畏(研究1b)均验证了敬畏对炫耀性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研究2表明敬畏不影响非炫耀性消费倾向。研究3发现“小我”在敬畏与炫耀性消费倾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消费欲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对解决个体非健康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个实验考察感知食物空间距离是否及如何影响消费欲望,以及感知资源口腔占用是否会降低感知空间距离对消费欲望的影响。结果发现:(1)感知空间距离越近,消费欲望越强;(2)感知空间距离通过心理模拟影响消费欲望;(3)占用感知资源口腔会阻碍心理模拟从而降低感知食物空间距离对消费欲望的影响。因此,操纵食物的感知空间距离会通过心理模拟影响个体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低阶层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负性事件频发,研究以补偿性消费理论为基础,考察低阶层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内因与外因。实验一通过比较高、低状态自尊条件下不同阶层被试的炫耀性消费倾向来考察自尊的作用,结果表明低阶层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倾向受到其状态自尊的调节; 实验二通过比较不同阶层被试对地位及非地位符号商品的支付意愿来考察商品符号价值的作用,结果表明低阶层大学生只有在商品具有地位符号价值时,才会表现出比高阶层大学生更强烈的炫耀性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8.
刘行 《天风》2004,(11):40-40
"赞赏别人真正的成功是一种美德,心中也常会充满喜乐的膏油,能欣赏别人的成功,必能与别人搭配事奉。"人的本性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夸奖和赞美,害怕受到别人的责备和批评,对周围的人评价非常在乎。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史京纳以他的试验证明,在训兽方面,一只有良好行为就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一有不  相似文献   
9.
正义与美德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观念,从更广的视域看,二者也构成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逻辑基础。质言之,正义与美德各自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意义形式和逻辑面向,标示了两种截然不同、有时竟相互抵牾的道德规范模式。近年来,尤其是随着规范伦理学在现代人类社会普遍注重法制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迅速发展,有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即规范伦理学由于过度追求自身形式的精密化而逐渐减蚀其合理性内核和基础;再者,美德伦理学因过度诉求善良意志的纯粹性而拒绝随社会实践的发展将自身现实化或曰显像化,从而造成正义与美德体用殊绝,亦即二者结构的严重失衡及其内在逻辑张力的断裂。道德主体行动判断力和价值观的减弱亦可在这一背景下解释。  相似文献   
10.
李涛 《哲学动态》2012,(11):57-64
亚里士多德10卷本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下简称《伦理学》)和8卷本的《政治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持久吸引力的话题。如果两者分别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要著作,那么在他那里,伦理学与政治学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两门科学?如果这18卷书构成一套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