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碧芳 《学海》2011,(6):150-155
洛学、湖湘学、闽学尽管是以其创始人所主要活动的地域来命名的,但它们又绝非只影响一时一地的地域性学派,这三个学派的影响在当时就远远越出其创始人所主要活动的地域而幅射全国。本文试图对洛学、湖湘学、闽学在荆楚地区的影响以及在该地区这三个学派之间所发生的关联作一探讨,以说明洛学、湖湘学、闽学这三个学派的话语系统是如何成为宋元明清时期主导士人精神生活的主流话语的。  相似文献   
2.
任峰 《中国哲学史》2006,4(2):75-82
南宋永嘉学派的开创人物薛季宣不仅受到北宋洛学的影响,而且与王安石新学、苏轼苏学渊源颇深。这些流派共同拥有的经世关怀,透过不同途径凝聚为季宣学思中的事功精神。季宣既继承了洛学和苏学的仁义中道等儒家义理原则,也充分吸收、融合了二者思想里具象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因素。对王安石其人其事的反思,则促进了季宣对儒家道德义理的肯认,深化了有关政治改革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闽人杨时、游酢从学于二程。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颢以"吾道南矣"一语相送,后人由此语引出了宽泛不一的道南学派的各种界说。而道南作为一个学派,应具有成为学派的必要条件,其界说也应符合学术派别构成的一定规范,如共同的活动地域、学统脉络、学派特色及相似的哲学逻辑体系等。考察道南学派的原由出处及形成、发展的客观实际,可以论定道南学派为在闽地传播洛学直至朱熹闽学建立的一个动态发展的学术派别,包括杨时、游酢及其后学罗从彦、李侗。作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一个理学学派,道南学派将洛学南传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主要体现在延续了两宋期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奠定了朱子学走向世界的理论局面等。  相似文献   
4.
程门弟子杨时承洛南传,开拓了洛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为南宋朱熹闽学的诞生并上承二程洛学为儒学正脉提供了必要的学脉渊源。杨时的理学思想即是以洛学为宗,在洛学的论域内所作的阐释与发挥,他强调理本气化,重视分殊之用,主张反身格物,关注静中体验未发等,这些观点虽不为后学朱熹完全泥守,但却有开启闽学端绪之意义。杨时的理学思想在程朱理学的传衍中起上承下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时承洛启闽的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门弟子杨时承洛南传,开拓了洛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为南宋朱熹闽学的诞生并上承二程洛学为儒学正脉提供了必要的学脉渊源.杨时的理学思想即是以洛学为宗,在洛学的论域内所作的阐释与发挥,他强调理本气化,重视分殊之用,主张反身格物,关注静中体验未发等,这些观点虽不为后学朱熹完全泥守,但却有开启闽学端绪之意义.杨时的理学思想在程朱理学的传衍中起上承下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程洛学经“南剑三先生”的续传和阐发,形成了早期福建理学,为朱熹的闽学建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在洛学闽化中,朱熹与“南剑三先生”开展学术创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发展了周敦颐“太极”和二程“理”本论思想,二是丰富了程颐提出的“理一分殊”说,三是发展了二程“格物致知”思想,四是丰富了“默坐澄心”的修养论。此外,“南剑三先生”重视“四书”,诠释“四书”,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理论思想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完成,标志着闽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从注重《五经》到注重《四书》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杨时、罗从彦和李侗为此作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