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晓鸿 《天风》2012,(4):26-27
三,清代文人眼中的西洋画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逐渐把西方的绘画及其技法传入中国,其作品被称为“西洋画”,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画,常以宗教物品出现,如早期的耶稣会以传播天主教为目的,在传教士来华时均携带了一些天主像、圣母像这样一些美术作品。根据明末清初人姜绍书’(生卒不详)所著的《无声诗史》一书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1,(11):28-31
清初,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中国国力强盛,但在政治上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为了打开传教局面,一些传教士“利用中国权贵对财务的贪羡追求和猎奇心理,用西洋钟表和奇物贿赂他们……”,,但在客观上也使中国人开始知道西洋事物与中国的不同。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和商人不断来华,更多的西洋事物为中国人所熟知,清代早期文人对来自西方异域的文化与习俗,从贬低排斥,到另眼相看,再到逐步了解,在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中均能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2,(3):34-36
清代中叶,出现了描绘西洋音乐另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1794-1857)。魏源喜爱游览祖国山河,他有两枚印章,一枚是“我行半天下”,另一枚是“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天风》2012,(1):31-33
二、文人眼中的西洋乐器 有关西方乐器传人中国最早期的资料,见于《元史》卷七一,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曾获七十二弦琵琶(撞弦古钢琴)和兴隆笙(管风琴),并在宫廷演奏。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2,(2):33-35
描写西洋乐器的诗作不乏名家的作品,例如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赵翼。(1727-1814),在《檐曝杂记》中详细记载了在北京天主堂所见所闻:“一人鼓琴而众管齐鸣,百乐无不备,真奇巧也。又有乐钟,并不烦人挑拨,而按时自鸣,亦备诸乐之声,尤为巧绝。”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12,(6):52-54
五、清代文人眼中的其他西洋风物清代中晚期,越来越多的西洋物品进入中国,西方人的习俗也渐为中国人了解,描写西洋风物的诗歌日益增多,本文仅以文化交流的角度补充一些较为客观描绘西洋风物的诗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2,(7):36-38
(三)西洋货物随着洋货不断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物品,被人们了解。对于自鸣钟,笔者已在先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与自鸣钟不同的怀表,以其怀揣携带方便而著称于世,诗人张问安(1757-1815)在广州《戏作洋舶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中就对此作了描绘,其诗说:机轮历落东天倪,机械轮转着疏疏落落直到东边天际,彩佩缤纷绣带齐。表面装饰的色彩凌乱刺绣佩戴整齐。比拟红毛好官样,就像是气派的红毛出自官家的样式,半圭花影佛兰西。半透明如玉圭照出花影的是佛兰西。  相似文献   
8.
徐晓鸿 《天风》2012,(5):34-36
说起眼镜来,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1764-1849),为官清廉,但在入仕之初仍然少不了依附权贵,行阿谀逢迎之事。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对和珅(1750-1799)说:"眼镜亦叫叆叇,朕今日才得知。"和珅到翰林院对阮元说了此事,并强调皇上从不戴眼镜。过了段时间,翰詹大考,出题便是"叆叇",阮元诗为乾隆所叹赏,被拔擢第一。尤其是最后两句,拍马屁也算到了极致。此事在《瞑庵杂识》、《旧闻随笔》  相似文献   
9.
徐晓鸿 《天风》2011,(12):29-31
同时期的王轸(生卒不详)也对奥斯定堂(Igreja de St.Augustin)类似的祈祷活动有所描绘,在其作品《澳门竹枝词》中,他写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