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田青 《佛教文化》1994,(4):48-48
最近,赵朴老对佛教音乐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感到很有道理。他说“我看,佛教音乐还是要吸取各地丛林唱腔,及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佛教诵念腔调,总之令人听起来有肃穆、安静之感。”类似意见他曾多次强调。 我们《佛教常用唱诵规范本编辑小组》二年来基本上是按这样去作的。除了已经收集了全国各大丛林的唱腔,也计划与日、韩、斯等国联系,汇集那里的诵念来加以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一工作既是十分必要,也确实非常艰巨。 本刊已先后发表了十二首我们收集整理的曲谱,不少读者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编辑的《规范本》即将完成之际,希望读者向我们提供您所收集到的唱念谱,并提出您对这项工作的意见与期望。  相似文献   
2.
照空     
微弱的灯光下,一位身罹重患的老人,正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由于药物的作用,使他在安歇的时候不能静静的休息,却一直不知疲倦地在说着话……他的话,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听来象是离别前的嘱咐……夜,渐渐深了。我靠在离病人仅一步之遥的躺椅上,注视着老人起伏的胸膛,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升起,觉得老人这次躺倒,怕是难再起来了。即使好转,也不易恢复到从前那般谈笑风生,一派佛道气象了。因为他已身无半点气力,来支撑他那被病魔折腾的瘦骨传丁的躯体了。“四大”似在渐渐涣散的迹象,暗中发出正告,令人感到无比的忧伤。我竭力想…  相似文献   
3.
菩提一叶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苦其不能欢喜忍受恶毒之骂,如饮甘露着,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汉字“忍”是“心上一把刀”,说明忍的的不容易,同时也反映了被迫的痛苦。佛说“欢喜忍受”、“如饮甘露”没有一点被迫,没有一点痛苦,完全心甘情愿!心甘情愿,这四个字太重要了,做到了心甘情愿还有什么委屈心、分别心,做到这一点才是“入道智慧人”啊!忍辱波罗蜜是六度中的一条,要忍辱度无极,对治瞑恙,使心安住,这是做到定心的关键。强忍终究是有限度的,而心甘情愿才有包容一切困难挫折的力量。做到心甘情愿,要有大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佛教文化》第二期“菩提一叶”主持人寄语谈到交友的问题,诠释了佛祖在“李经”内对交友的训示,许多读过的人称赞“讲得好”!不过,也有人认为“在与人交往中人我下二没有分别心”这点太难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欢喜赞叹之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问题集中在大乘行人对于善友恶友应取的态度卜。这使我联想到幼时读《论语》子夏子张论交的一段话,原文如下:“于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于夏云何?对日,于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于张日: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软!于人何所不容?我…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1994,(4):49-53
般苦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集灭道。无留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6.
吴明 《佛教文化》1994,(6):16-19
《释禅波罗密多次第法门》卷五云: “明证未到地相[者]:由此欲界定,复身心泯然,虚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如虚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禅故,即是初禅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证此定时,不无浅深之相,今不具明。复次此等定中,或有邪伪,行者应证,其相非一。[今]略出二事[以说明之]:一定心过明,二者过暗,并是邪定。明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