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体 《中国道教》2008,288(3):39-43,49
北宋张伯端所撰《悟真篇》是道教内丹学的元典之一,与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于史。《悟真篇》自问世以来,后世注本很多。就目前初步考察的情况来看,从宋代至清末大约有《悟真篇》注本60多家,其中,亡佚注本大概有40种左右。  相似文献   
2.
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末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时期,有清通简要、得意忘言、务实求真等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仙之风对医学的影响。从思想嬗变的角度,对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行文风格、方法原则、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其时代背景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印 《法音》2004,(12):8-14
一、序论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有利佛教传播;二、儒学与名教在汉末衰落,思想界出现混乱,知识阶层另行摸索人生方向,而归于周易与老庄,玄风兴起,成为佛学生根的契机。以上两点适合佛教成长的因缘,却也相对地引起许多困难。由于乱世的原因,百姓不堪战火的困苦,纷纷奉佛出家,造成僧团芜杂,屡屡成为朝臣、士人攻击佛教的口实。其次,因西晋之亡,南下的贵族增多,抑制了原为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势力,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4.
作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仲长统十分重视对《周易》和易学的研究与取鉴。本于《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他在强调“贵乎用天之道”时,将人道与天道、人事与自然统一起来进行考察。他继承、发挥《周易》的变通思想和太和、中正的政治理念,推出了有损有益的社会政治改革主张,并设计了一幅“至公”、“大中”的理想社会蓝图。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礼简而易用,仪省而易行,法明而易知,教约而易从”,“官人无私,唯贤是亲”,从中体现了《周易》简易之义及尚贤、养贤思想的沾溉和影响。仲长统的思想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为曹魏代汉、玄学兴盛作了某种理论辅垫和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5.
正江西自古就有道医同源的传统,如汉末三国时董奉"杏林春暖"的佳话,魏晋时许逊"悬壶济世"的美谈。而萍乡天符宫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着深厚道医传统的道观。江西自古就有道医同源的传统,如汉末三国时董奉"杏林春暖"的佳话,魏晋时许逊"悬壶济世"的美谈。而萍乡天符宫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有着深厚道医传统的道观。在萍乡地方志书中有两段文字记载了天符宫的历史:一段是《萍乡县志》  相似文献   
6.
“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则是儒家思想充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成为“儒家”的代名词。“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对东汉重名之流弊反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出发,东汉无名教之治。  相似文献   
7.
李想 《美与时代》2023,(7):15-17
汉末魏晋时期,绘画功能论发生了由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向重视其“畅神”功能的演变,这一演变与汉末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分析汉末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演变,并探讨绘画功能论的演变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对中国画美学思想和哲学内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末魏晋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儒家政治思想经300余年意识形态化的实践后,汉末走向式微。汉末魏晋时期,其或是进行自我修正,比如,在政治用人的问题上,由重德轻才走向尚德与重才因时而定;或是汲取别派思想以自我完善,比如,重新评价并提高法家思想的地位,充分吸收名家思想最终形成魏晋礼法之治。总之,儒家政治思想经过新的整合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葛洪虽然生活在玄学盛行的两晋之交,但他所处的地域及家学、师承都倾向于汉代儒学.受此影响,葛洪的学问也具有明显的汉学倾向.正因为这样,葛洪与玄学的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玄谈所引起的任诞世风提出严厉的批判,对老庄之学的不合世务屡有非议.但与此同时,他也崇尚以人物品评为主的汉末清议;在构建神仙道教理论的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玄学关于本末、有无、养生等问题的理论精华.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了解以葛洪为代表的魏晋神仙道教思想与汉末儒学、魏晋玄学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