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光绪二十年(1894),郑观应撰成《盛世危言》,该书以"富强救国"为主题,针对甲午战败以后的晚清社会提出了全面的改良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产  相似文献   
2.
如何获得无神论的"话语权",是目前我们无神论宣传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层面可以切入,它们分布于自然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领域及理想境界等领域之中。为此,我们要吸取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包括宗教学说中的知识),结合中国现实社会发生的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思路与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3.
凡事求自己     
黄震 《思维与智慧》2002,(12):42-42
  相似文献   
4.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不断生儿育女,人数增多,却罪恶深重,充满暴力。天主感到伤心,后悔造人。他说:大地腐败,人心邪恶。我要将我所造的一切,都从地上毁灭!只有诺厄正直,被天主喜爱。天主命诺厄造方舟,逃避洪水之灾。天主降下四十昼夜暴雨,毁灭了世上的一切。连飞鸟都被淹死了。凡是有生命气息的一切都死了。只剩下诺厄和同他在方舟里的人和动物。洪水退去,诺厄一家走出方舟。诺厄带领全家给上主筑了一座祭坛,拿各种洁净的飞禽,献在祭  相似文献   
6.
江肖文 《天风》2011,(1):22-23
记得20年前,我在明州Methodist医院做院牧值班时遇到了一件事。那是在半夜一点多钟,急诊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很慢、很弱、很轻,好像是哭泣的样子哀求道:“牧师,你能帮助我吗?”因为医院牧师有时也要处理“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我就耐心地听她讲。  相似文献   
7.
如何获得无神论的“话语权”,是目前我们无神论宣传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层面可以切入,它们分布于自然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领域及理想境界等领域之中。为此,我们要汲取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包括宗教学说中的知识),结合中国现实社会发生的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思路与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9.
吕坤身处晚明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之时,对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各种弊害如对地方之增派、矿监税使四出搜刮民财等提出批评,由对当世弊政的抉发及于对君之职分、治民之术等问题的思考.在修身方面,吕坤以求仁为中心,对天地、圣贤、世运、性命等与修身有关的问题都有深入阐发.学问特点在博学与体认结合,下学与上达结合,积累与心悟结合,乐学与忧勤结合,强调高远境界与实地功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