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博忠、纳家瑞、李建工先生撰著的《历程》一书,于2011年1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民国年间回教团体、学校派遣的留埃学生历史进行了介绍和研究。研读书中的文章和资料,不仅使我们认识到,这些留埃学生是中国回教社团派遣留学生的先行者,是中埃民间外交的开拓者,是中埃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且使我们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民间的伊斯兰教对外文化交流受到诸多启示。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发挥伊斯兰教社会团体的作用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各个国家、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必然性,而这种  相似文献   
3.
陈云 《中国道教》2018,(2):54-59
清末道人范云峰在川北高峰山兴建道观,派弟子四处传法,一时名震天下。许多军政要员和贤达名流纷纷皈依其名下,教徒遍布海内外,使范云峰及其高峰山道派成为民国道教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4.
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 (1 92 1 - 1 940 )为民国中期成都唯一一家与基督教新教有关的慈善机构 ,由“博爱团”、“互助团”合组而成 ,以“博爱”、“互助”为宗旨 ,教会人士为其创办主体。其组织分评议、董事两部 ,其成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 ,常年经费主要依靠募捐收入。该会办理孤儿、养老两院约 2 0年 ,在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正《益世主日报》系天主教定期刊物,民国元年2月在天津出版,原名《广益录》,后改名《广益报》,与1915年衍生的天津《益世报》同属于天主教会出版。作为天主教专刊,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变革及诸多历史事件,记录了天主教福传事业在华的艰难历程,在教徒中影响不菲,被认为是"华北一总公教报的首先问世的老前辈,为华公教报纸之嚆失"。  相似文献   
6.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全面占领了韩国,两国佛教界的来往渐次减少,但是两国人民和佛教徒面对日本侵略者,共同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土解放的目的,于20世纪上半叶仍然不断地保持联系。本文根据现在所见民国出版的报刊,集中介绍了这方面的史料,并对这些史料做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可以分为学术性、消息报导性、政治论说性、观感、募捐五种情况。本文特别考察了沟通中韩两国佛教的重要人物如太虚、圆瑛、玉慧观等人的活动,并重点阐述了韩国佛教徒玉慧观在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及其在中韩佛教界的影响。玉慧观遇害以后,中国的佛教刊物从此再也没有韩国佛教的重要消息,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他在沟通韩中两国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描述民国时期中医地位的衰落,西医教育制度进入后医生地位的改变,以及不同医学教育模式下医生地位的分化.分析了影响医生地位变化的内部要素,指出系统的医学教育之前医生地位对于外部条件的依赖性,现代医学教育兴起后对职业地位的影响,显示了教育对于职业地位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何建明 《法音》2009,(12):46-55
在近代影响甚大的观宗弘法研究社.是观宗弘法社与观宗研究社合并后的称呼,其前身,或最早的形态,实是民国初期成立的观宗研究社。而观宗研究社的成立.也不象后人所说的那样是谛闲一开始接掌观堂时就拟定好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一、中华民国成立伊始,佛教界和社会有识之士就强烈地感受到只有振兴佛学、培养佛教人才,才能振兴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1):192-205
张相文是晚清民初中国科学地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既深谙传统史地文献,也努力自学西方地理科学,特别重视地理考察,取得了突出成就。民国三年(1914年)张相文塞北行,只身考察内蒙古河套地区,对北京至河套五原段的近代状况作了详细的描述。这条线路应属于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东段分支,作为近代中国学者独立探察草原丝绸之路部分线路的早期实践,这次考察所涉及的草原丝绸之路从北京往河套的交通及其在近代的状况,对研究丝绸之路在近代的变迁与开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肇永,乳名柱,山东阳信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二十三日,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农历四月二十日无疾而逝,享年七十五岁。李公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曾以乞讨为生,十五岁时即为当地富户当佣工,后遇贞师点渡,觉悟顿开,三十余岁后妙知玄理,能审人肺腑,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