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2.
陈明 《中国哲学史》2013,(3):111-119
《尚书·洪范》之作,相传为周武王克商后访问箕子并请教治国临民之道,箕子演说“九畴”大法以为治道之要。后代儒者对《洪范》极为重视,常借诠释《洪范》以论述治道之主张。朱子即曾言《洪范》“此是个大纲目,天下之事,其大者大概备于此矣”。(《朱子语类》卷七十九)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由天人关系问题着眼,对于《洪范》所蕴含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发掘,特别是他经由详细分析与诠释“五行”与“皇极”两畴之内涵,从而对王政之要、为政之德与成德之学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3.
林海 《管子学刊》2010,(4):76-78
本文对周初之"象舞"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梳理。作者从对"象"的文字训诂入手,分析了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滥觞期,汉字、《易》和原始舞蹈的创生过程中,"象"作为早期先民的一种模仿、象形的交流、互动的信息传递手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沟通载体作用。对"象舞"在华夏舞蹈史发展过程中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也进行了梳理,肯定了其审美主体意识的自觉与回归、启动了舞蹈世俗化、人性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艺术进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王灭商前后就应该已在洛阳建造城邑,城址位于今汉魏故城一带,而成王时周公又在渥河两岸营建新邑,以涧河附近人洛三焦地带为周人的宫庙宗室区,灌河东岸为再迁殷民的聚居区。此后洛阳诸城统称成周,直至东周敬王时才特指敬王所居之城,这便有了王城与成周之别。  相似文献   
5.
武王践阼》保存于《大戴礼记》中,多存古义.新出土文献证明,其来源较早,蕴含着很多学术信息.根据其中记载的师尚父事迹,再参以与这位“兵家始祖”有关文献,可看出《武王践阼》对后世兵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海文 《孔子研究》2023,(1):62-76+158
《孟子·离娄下》第20章具有厚重的道统论内涵。从具体内容看,前四句言说禹、汤、文王、武王,后两句言说周公;从思辨环节看,各句分别呈现禹的好恶之辨、汤的操纵之辨、文王的缓急之辨、武王的亲疏之辨、周公的兼施之辨与思行之辨;从核心观点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四事”指禹、汤、文王、武王的事业,入出之辨妙于一盛之辨,周公在孔子之前可谓集大成;从基本精神看,此章与前一章、后二章均为儒家道统论的重要篇什,并与一般所说揭橥道统论先声的《孟子》末章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