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认知科学是新近出现的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研究宗教的分支学科。主要有认知副产物和社会适应两种理论。认知副产物理论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认知倾向的副产物;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宗教信仰促进群体的团结合作,是一个精巧的社会适应机制,有助于群体的自然选择。两种理论引发了系列的实验研究,由于宗教认知科学仍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过渡阶段,未来需统一概念,加强实验范式的建立,更多地借助认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瑞明  莫雷  李莹 《心理科学》2005,28(3):738-740
在认知科学中一个经典的争论是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而最近Barsalou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知觉符号理论。本文对这一新理论做了介绍,阐述了它的主要特征,比较了它与命题符号理论的差异,并提供了现今对这一理论的实验证实。希望借此能启发国内的研究者也来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可计算主义”研究纲领一直占据认知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这一研究纲领建基在“图灵机算法可计算”的概念之上,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这也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各种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的真正根源。几十年来,认知科学内部发生的从符号主义经联结主义到行为主义工作范式的转换,以及对最初意义上的还原主义基础假设所进行的调整,正是对这一强纲领的局面修正。新近的一些进展显示,认知科学正在面临研究纲领的变迁,应当倡导一种以“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理念为基础的新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寓身认知已经成为一个逐渐凸显的话题。寓身认知的英文表述是embodied cognition,按照其所表达的心寓于身、身心合一的观点,我们把它译作寓身  相似文献   
5.
陈超 《逻辑学研究》2011,(4):122-126
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gic,Rationalityand Interaction,LORI)旨在集合逻辑学家和他们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尤其是知识互动话题方面,如信念和行动等领域的工作。LORI-3于2011年10月10日到13日,在中国广州举办。主办方是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下面是一份LORI-3的简要的会议综述,根据内容进行了分类。完整的会议论文集收录在了Logic,Rationality,and Interaction,LNAI 6953号,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和数学的传统主题到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等更加新近的学科,当代逻辑科学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众多的学科之中,这一结果的产生使逻辑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97年荷兰克鲁尔出版公司出版的《应用逻辑系列丛书》,便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极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语言哲学、认知科学和心智哲学的深化和发展,科学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和具体实现过程越来越成为西方科学哲学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逻辑哲学论》虽然注家甚多,此书对于概率和归纳问题的零星讨论却一直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而本文则试图对这些讨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本人试图揭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与他的整个逻辑原子论架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他是如何通过“真值根据”这个概念而将日常语言中的概率表述全部还原为真值函项理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说明为何他的这种概率理论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将讨论维氏将归纳问题和概率问题相互分离的“分离策略”,并尝试重构出他提出该策略的隐蔽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为这个策略本身提供一些辩护和批评。笔者认为,早期维氏虽然正确地看到了“思维经济原则”对于归纳推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并看到了该原则本身是无法被还原为逻辑真理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该原则本身可能是一切具有一定智能水准的问题解决系统所必须依赖的问题解决策略。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心理学”和“逻辑”所作的简单的二分法阻止了他更为深入地对智能系统的普遍问题解决逻辑作出探究,尽管这种研究的确是可以相容于他的前述“分离策略”的。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早期维氏的概率理论的科学价值相当有限;与之相比较,他的归纳观却可能已指出了如何揭示智能系统的普遍认知机制的正确道路,尽管他在《逻辑哲学论》阶段还缺乏对于这条道路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非良基集合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判断两个对象的同一性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问题,然而,与良基集合不同的是,非良基集合难以找到其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这样通常的外延公理就无法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例如x={x}和y={y})相等。为了找到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我们必须强化通常的外延公理。利用Aczel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我们推出了四种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并且举例说明对于给定的两个非良基集合,如何判断它们相等,从而解决“循环集合”相等的问题。此外,笔者进一步论证判断这四种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是通常外延公理的扩张,而不是替代。为此,本文首先给出了集合和图的一些基本定义和结果;其次讨论了由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分别确定的四种集合全域A,S,F和B;最后,讨论了外延公理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