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新 《中国哲学史》2012,(1):113-118
《春秋繁露》中《求雨》、《止雨》两篇文章详细记载了求雨、止雨仪式,一般认为是董仲舒的作品。然而,《求雨》篇的内容与现存有关董仲舒求雨的可靠材料有不一致的地方;大量段落和《神农求雨书》相似,说明它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而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作者根据董仲舒求雨指令、《神农求雨书》以及其它相关求雨材料按照五行学说整编而成。《止雨》篇由三个相互独立的段落组成。最后两个段落是董仲舒为江都王时下达的止雨指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然而,第一段记载的止雨日期、止雨时所穿衣服的颜色和最后两个段落不一致,说明其不是董仲舒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罗近溪的"格物"说--从"格物"之悟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罗近溪早年的"格物"之悟出发,详细考察了罗近溪"格物"说的具体内涵,认为罗近溪的"格物"说奠基在他的"大学"说和"知止"说之上,一方面阐扬了"万物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规定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道德--政治实践活动的先后程序.罗近溪的"格物"说构成他解读<大学>和儒家经典的基本视角,在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霞 《周易研究》2005,(1):23-29
本文通过对<周易·艮卦>的解释,说明其中静、观、止三义.然后略述宋儒沿袭<易传>而来的对于艮卦的阐说及其有别于佛老之处.最后本文试图立足于现象学,对艮卦所敞显的生存意义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6.
源于孔子的"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法律价值取向,对于晋商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贾相通的价值观造就了晋商的耻讼心理,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决定了晋商惯于以非讼方式解决纠纷。晋商"无讼"现象的制度渊源在于明清时期以调解息讼为取向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组织渊源在于晋商的亲缘、地缘组织形态以及晋商严格的行规号规等。晋商"无讼"对于当今企业形成和谐商业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杰文 《管子学刊》2006,(4):68-74,116
墨子在鲁国自创学说,曾与多人辩论;然后曾至齐、越、宋、卫、楚等地游说,宣传“非攻”等思想主张。墨子晚年游说楚之鲁阳文君,止其攻郑,并老死于楚之鲁阳。  相似文献   
8.
知止的快乐     
1997年,24岁的邓亚萍又一次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夺得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和混双亚军,宝刀不老的她依旧站在世界乒坛的最高峰。就在人们翘首以待她的下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邓亚萍却悄悄地选择了退役。许多人迷惑不解,许多人扼腕叹息,认为失去她是中国乒坛的巨大损失。在被人们猜测了几年之后,邓亚萍才吐露了退役的真情。一是被伤病困扰,再继续处在高处对人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况且后面还有那么多的小师妹们;  相似文献   
9.
书法家给一个人题词,两个字:知止。 结果呢,“知”字写得硕大,“止”字略显卑琐,总之,凑在一起,有些不和谐。那个人一脸的不高兴,说,还书法家呢,写得这是个啥!  相似文献   
10.
在对艮卦的解读中,船山着意阐发了侧重功夫论意义的作为君子治心和处事原则的"行止之道",内在地形成了对儒家"知止"思想的全面阐释,其蕴涵包括四个层面:为何止、如何止、止于何处与止何为,分别涉及"止"的原因、方式、目标与效果。泛言之,"素位"、"尽性"与"治心"是其具体方式,"即行而止"与"止其所"是其行为原则,"成物我"、"厚终始"是其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