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爱荣 《现代哲学》2012,(2):114-120
清代是传统社会顺着自身轨道发展的最后时期,在这一时期,儒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发生变化。在对的承认的基础上,纯属个人利益的私与侵犯他人利益的私得以区分,不仅人们对望和利益的追求具有了正当性基础,而且对他人同样的利益和望予以承认,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制度安排,也就无法产生制度基础上的权利要求,现代权利所要求的实体和程序问题都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当借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我国的权利发展时,必须注意两者的相同与不同,必须在特定的历史和传统内研究权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发贵 《学海》2001,(3):52-55
彰扬天理、抑制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态度,其内容不仅是对清贫而理性的人生的颂扬,更有着极为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也透现出其一贯的兼济天下的政治关切;其"格正君心"的理论旨趣,既源于对中国古代社会深刻体认,也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所衍生的人文情怀和批判意识,积淀为社会的良知,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的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人所不,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的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的新版金规则"人所不,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的理论优势。"己所不,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的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相似文献   
4.
关于陈乾初,多年以来研究者似乎都认为其思想已脱离宋明儒学传统。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认定乾初思想属心学系统。  相似文献   
5.
在诸多戴震道德哲学诠释中,"达情遂"的情主义、"能知故善"的理性主义抑或"遂其群生"的功利主义皆有之。这些诠释可能都没有触及到戴震道德哲学的真谛。戴震论"心"既有"知"也有"情",论"情"既讲自然情也讲道德情感。在戴震看来,人类顺承天地生生之德,在孟子"不忍人之心"这一纯粹内在"反思性情感"的自主驱动之下,通过"自求其情""以情絜情"和"情得其平"三个步骤,最终指向了"天下共遂其生"的普遍正义状态。戴震道德哲学并没有将道德动机简单归结为情满足最大化,也没有将絜情工夫简单理解成功利的算计,而是力图在生活实践中发挥每个人的道德情感平衡要求以实现普遍公平正义。这一以情感主义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建构极具挑战性,能够自成一格,当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儒学新诠。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的求是社会实践的内在动机,满足生活需要是文明制度的根本目的。怎样将求转换成财富,进而以财富厚养民生,这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对传统儒学“理之辨”的现代阐释,旨在通过正本清源的逻辑批判,将抽象的天理还原为具体的生理、心理、伦理和管理,并探索一条化情为理、转成力的价值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7.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6,(6):1-1
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都市美人图重塑了传统美人的形象,由过去女性含蓄内敛的形象流向于丰腴妩媚与健康自信。它不只是都市风情的浮华倩影,同时也浸染着民众享乐的性情望和道德观念。都市美人图的出现,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的争论。由于它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其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隐性消费的对象,并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审美取向,而如何从中协调共存,如何在雅俗共赏之时重新阐述都市美人图中理与的辩证关系,乃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理可总称人合乎礼的诸种需要;从表现形态上看,是比情更为激烈的心理活动:具有促使人行动、情产生和“生百善”等方面的功能,人则具有“诱人为不善”、“害吾心”、使情变坏和损害身心健康等作用。理学中的理之辨也可看作是关于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待二者的态度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