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向善的生活:伦理学体系阐释的新尝试——《伦理学概论》学术思想座谈会"于2014年1月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部分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根据议题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设定主旨发言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在持续近六个小时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于2009年出版的《伦理学概论》一书及相关议题展开了热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从1917年12月起为北京大学学生讲授印度哲学,1919年底在讲义基础上著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此后,他对佛教多有论述。与对待儒学的态度一样,他认为欲明晰佛教思想的内容就必须对佛教正本清源,并形成解脱个人痛苦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全新理论。本文以《印度哲学概论》为中心,探讨梁漱溟对佛教的哲学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以1920年为界,梁启超的文化身份有着“政治型思想家”与“思想型学者”的显著区别。要具体了解这一身份嬗变的文化内涵,就须走进《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世界。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这一身份嬗变,使得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十个年头成了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桑雨 《中国哲学史》2021,(2):109-116
熊十力1926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与他稍后创作的《唯识论》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两层体用到单层体用、由体用无实质联系到体用不二的思想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转变,他的体用哲学体系才最终在三十年代初得以确立.然而,由于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似性,后者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前者的修改版,而二者在体用观点上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本文...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一直是治文史者的最佳入门书籍之一。自 1 92 2年初版以来 ,先后再版 30余次 ,“该算是最销行的一种”。但该书也间有错误。本文即指出了其中的一处 ,并分析了其所以致误的原因。通过对勘不同的版本以及核对当时的报刊资料 ,笔者认为章太炎演讲本无误 ,而是曹聚仁在记录整理过程中发生了错误。由于各版本皆未能对其加以更正 ,这一错误也就一直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廖申白教授的《伦理学概论》(后文简称《概论》)于2009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廖申白教授经年累月厚积薄发的力作,可以说是他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中渗透着他近六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概论》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开课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员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且对培养学员的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根据调查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部好的专著或教材 ,应有自己的特色或新意。手头这部由刘虹副教授编著的《医学辩证法概论》就是这样一部具有自己特色的力作。此书不是一部拼凑之作 ,作者在广泛吸取了国内外医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博采众长 ,同时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 ,精心编著而成。本书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研究对象上 ,不仅使医学哲学的研究根置于医学实践的沃土之中 ,而且使医学哲学的方法论功能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相对于哲学而言 ,医学研究的领域是具体的 ,研究对象是特定的 ,研究视角是独特的 ,研究方法是具有个性的。那么 ,就存在这…  相似文献   
9.
最近,阅读了田诚阳道长写的《仙学详述》、《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册)》及《修道入门》三部书之后,感到田诚阳对道家、道教及仙学的一些看法是不恰当的。这些不恰当的看法,多数都集中在这三部书卷首语的《试论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发展史与生命力》一文中。另外,在《仙学详述》一书仙学修炼概论的一章内也有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现提出来商榷。1.(陈撄宁)把仙学从道教的躯壳中分解出来,专弘仙学,不谈宗教。2.道家修炼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道家修炼不信天命,讲…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术概论》可谓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正如朱维铮所言“非天才的天才论述”。全文述论以“时代思潮、反动、由复古得解放”为线,以共通的“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为纲,总结清代的学术流变。本书重在对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总结,任公重论大于重史,开创了现代学术的传统。本人试图从时代思潮、反动和由复古得解放三方面略窥任公之《清代学术概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