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都是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早在公元148年就开始翻译佛经,其中曾经出现几次世界翻译史上少见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大量梵文汉译出现在中国文字典籍之中,其中一些被以音译的形式照搬入汉文字之中,成为汉文化十分宝贵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空海的密教称作真言密教,其密教思想包含在“真言”概念之中。“真言”第一是用来表达密教教宗的意思。第二是指如来的如义真实语。此真言概念出自佛教经典,在此意义上,应该说它就是真言、曼荼罗的原意。第三个含义按照空海在《声字义》、《十住心论》的解释,“真言在梵文里叫做曼荼罗”。本文主要想通过考察理解真言的内涵,达到明确空海密教思想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06,17(5):61-75
俞大维生于官宦世家,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外孙,民国时期先后担任驻德商务调查部主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交通部长诸要职,对中国国防建设贡献极多,被尊为“兵工之父”。1949年后,他出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长”,退职后任“总统府资政”,一生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深受世人尊敬。他去世前皈依佛门,振动一时。本文根据中外文新旧材料,对俞大维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数理逻辑、梵文、印度学和佛学的经历,做了一个比较可信的叙述,又对俞大维入学之前哈佛大学哲学系师生热心研究数理逻辑和梵文的学术传统做了一番考辨,以纪念我国近代史上这位不忮不求的国士和智者。  相似文献   
4.
善财童子     
《五台山研究》2014,(2):F0004-F0004
<正>梵文Sudhana Kumara的意译。《华严经·人法界品》载,福城长者子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后受文殊菩萨教化,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实现成佛"行愿"。是大乘佛教用来宣传"即身成佛"的例证。五台山即有善财洞,供奉善财童子。  相似文献   
5.
弯路     
听他讲自己的经历,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我小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威信很高的商人。也许血液内的一种潜质,也许受外公的濡染,外公年轻时就在浦东拥有了自己的工厂。上中学时,一看到英语课上蝌蚪似的字母,头就犯晕,刚毕业的女教师,教学水平还很稚嫩,当我们字母还没搞清楚,她就讲音标,当音标还模糊时,就进展到了句型,简直是赶鸭子上架,从此英语成了我的死胡同,别的功课还不错。父母觉得我偏科太严重,考大学根本没指望,就让我进了工厂。那时提倡进工厂,比现在进机  相似文献   
6.
马振武阿訇和他翻译的《古兰经》李廷禄1996年秋天,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传开:大厂马振武阿訇,历经十五春秋,终于把《古兰经》经堂语“小儿锦”译本奉献于世!填补了我国伊斯兰研究的一项空白。马振武阿訇1920年出生于大厂县大马庄村的阿訇世家...  相似文献   
7.
论汉字部件与英文字母的认知对应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先讨论了汉字部件和英文字母在文字学和形体特征上的六方面共同点及其在语言认知方面和文字发展史上的相似作用;其次指出英文字母与汉字笔画的非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分析两者的一些不同点,说明尽管从形体结构和语言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汉字部件与英文字母存在着一种认知对应关系,但并不能将两者硬性地等同类比。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内隐学习研究的现状及其争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世纪70年代,A.S.Reber等人在概念形成的研究中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从而对概念形成及有关概念学习的所有分析性理论提出挑战,在心理学界引起轰动,使内隐学习的研究成为热点。直到现在,内隐学习研究者们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但由于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其内部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拟就内隐学习的一般发现及有关争议加以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