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华 《佛教文化》1995,(5):14-15
市声喧嚣,独留此一处的幽静! 矮墙迂回,似长长的围绕起来的手臂将满园的春色揽于怀中;将深柳塘和深柳堂揽于怀中;将金陵刻经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揽于怀中。 雨霁日暮时分,客居南京的我,一种孤云无托东流西荡的漂泊感倏地涌上心头。为遣此愁怀我漫步金陵刻经处。我6月20日从这里离开,何苦8月20日又重来?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是中国佛教的艰难时刻。由于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人们都在思索衰败与危亡的原因,一切古老的事物几乎都成为怀疑对象,佛教亦不能幸免。因此有废庙学、散僧人之举。但正如弘一大师所说,如果把庙拆净、把僧杀光,便可以换来个富强的国家、兴旺的民族,请从我弘一始!事实证明佛教并非社会不进步的原因,倒是社会不进步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清末民初有一批思想家看到了这个事实,他们在佛教最艰难的时刻创造了佛教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理论,即以佛教适应现代而推动现代,适应未来而创造未来的理论。谭嗣同的《仁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发聩振聋,余响至今不绝于耳。杨仁山居士是谭嗣同的师辈,也是近代佛教史上不可不讲的一位仁人。北大老教授白化文先生足涉净土,心怀虔敬,深柳瞻礼,承泽著文。主持先睹为快,称幸甚;读者有感可发,望赐稿。  相似文献   
4.
武延康 《法音》2001,(2):29-34
唐代诗人刘虚《阙题》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1897年夏,金陵刻经处迁往南京延龄巷,其中杨仁山居士(1837-1911)的住室即以诗句“深柳读书堂”(简称深柳堂)命名。“深柳大师”则是门人弟子对恩师杨仁山居士的尊称。一  杨仁山居士名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11月16日丑时出生于石埭县城西南三十华里穰岭下杨家村。10岁开始读书,甚颖悟。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弃武昌东下,破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  相似文献   
5.
杨仁山为晚清最重要的佛学推动者,少有人对他笔释道书作过探讨。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杨仁山欲触通佛志,以佛能道的努力及其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6.
杨仁山被称为佛教改革的先行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旁通儒道的方式,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创办金陵刻经处和精舍学堂,培养佛教人才,开创了正规佛教教育的先河;三是解行合一的佛教观,在佛理上和修行实践上为后世留下典范;四是编纂三字经,对于佛教文化在社会大众及信徒中的传播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步应华 《法音》2022,(5):65-69
<正>从汉至清,中国佛教一路跌跌撞撞、兴衰起伏。到了晚清,又进入了一个明显的低谷期。于大的环境来讲,列强环伺,国势颓危,朝野抱守“老大中国”思维定势闭关锁国,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之后才发现,原来天朝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已落后于世界。国运如此,佛教也气息奄奄:嘉道以来,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冲击甚重,恢复元气尚需时日;作为“兴学振国”的措施之一,“庙产兴学”成为一时风气,  相似文献   
8.
圣凯 《中国宗教》2017,(8):82-83
恰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杨仁山居士诞辰180周年之际,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宗教文化出版社的支持下,以学诚法师、楼宇烈教授为主编,怡藏法师为执行主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法师和专家学者特别编辑《人间佛教思想文库》,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文库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略谈文库的出版意义,共享此殊胜因缘。  相似文献   
9.
晚清之际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阴影之中,救亡图存成为许多爱国爱教人士的重大使命。在此背景下,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振兴义学,成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奠基人。本文详细回顾了金陵刻经处创办150年以来的曲折历程与卓异成果,展现了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欧阳竟无、赵朴初居士等著名佛教人士为全面复兴中国佛教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清晰梳理了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典翻译及义学研究的嬗变脉络,尤为翔实地阐述了金陵刻经处对近现代佛教义学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金陵刻经处从出版、教育、研究到统一佛教组织、创办佛教刊物,从博搜广弘大乘经典、重兴义学研究热潮到启迪社会革新思想,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坚守到世界弘法的国际视野等多方面历史贡献,为当代中国佛教的思想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世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正太虚大师(1889-1947)是近代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领袖和改革家之一,他继承融汇中国佛教传统,志在革除佛教在封建时代所附着的尘垢和弊端,力图引导其能契理、契机地适应新的时代,走向现实人生,化导社会、人心,被誉为"近代佛教的马丁·路德"。太虚大师还是继杨仁山居士之后,具有世界佛教视野的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致力于佛教教育事业,组织创办了"世界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