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月十四日,成都市道教协会道教知识进修班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是解放后四川成都市首次开办的道教知识进修班。中国道协李文成秘书长,陈兆康、李养正主任应邀莅会祝贺,并给学员们赠送《道德经白话解》、《性命圭旨》、《道教基本知识》等十余种道书。应邀出席开学典礼的还有成都市宗教局王善登局长,都江堰市政协刘绰然副主席等市、县统战、宗教部门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研究》1990,(3):3-4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寺庙林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台山研究会于1990年7月24日至28日在五台山栖贤阁宾馆举行了“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代表是:中方代表为,代表团团长、山西省社联主席。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道教第三次代表会议,于一九九○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兰州胜利宾馆召开。与会代表共41人。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有关的政策;审议并通过了《兰州市道教协会章程》和《兰州市道教宫观管理办法》;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产生了兰州市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选举韩壬泉为会长。  相似文献   
4.
关于“四端七情”的问题在中国儒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心性论方面占有核心的位置 ,但并没有被朱熹以后的性理学者们继续关注 ,却得到韩国朝鲜王朝 ( 1 392— 1 91 0年 )的性理学者们的吸收及发挥。退溪与栗谷并称为韩国性理学的双璧 ,虽然他们都受到朱熹哲学的影响 ,不过在朱熹哲学的基础之上两位学者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栗谷的“四端七情说”在理气之妙、理通气局、气发理乘等理气论的基础上发挥了朱子学 ,他反对退溪理气互发的观点 ,对朱熹哲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5.
清真泉     
  相似文献   
6.
管仲与李觏均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主张以“循公而不私”、“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国富民之社会功利;管仲开社会功利思想之先河·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李觏则始倡有宋一代之功利主义思潮。推进社会变革,“匡国济民”,成为“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两人思想影响深远。通过对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及社会作用,于今天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士菊教授所的《科学无神论研究》一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是一部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主、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作的比较全面研究的作。  相似文献   
8.
两位顾客     
冬天,一位顾客走进一家饭馆,忘了关门,饭馆里的一位顾客嚷道:“喂,外面这么冷,你关上门吧。”  相似文献   
9.
儒学在当代的首要任务是要确立基于"自觉伦理意识"之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2500年前创立儒学的孔子把"仁"视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他把"仁"解释为"爱人"。这也可理解为对他人的善意的关心和照顾。孔子以为,通过"恕"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的重要伦理德目"礼"与"义",也由含有"配虑"思想的"仁"派生。如同孔子,此后的孔门后学都以为人人皆具有关心和考虑他人的"配虑"之心,并试图以扩充此心来形成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但是,"配虑"他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个体生命自身的"配虑"。韩国朝鲜时代的著名学者李滉特别重视"敬",主张个体生命应对生活抱有虔诚而真挚的心。  相似文献   
10.
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的概念。"一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