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古兰经》中,安拉常提及各种飞禽、家畜、野兽、昆虫等动植物。有的与某些故事情节紧密相关,有的是借以比喻事理,有的是讲述如何供人类驱使、乘骑、食用。有的是讲述安拉给予动物的天性和本能、以及对人类的益处,从而让人类参悟,获取科学知识,感知安拉的大能和增加对安拉的敬畏。  相似文献   
2.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露珠的心     
人未必喜欢说真话,却绝对乐意听真话。一个人说真话会受到环境、个人利益等等的限制,一般性地听真话则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损害,正因为如此,知道谁对自己撒谎,我们的内心总会涌动一种本能的愤怒。不过,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多年来,听真话与说真话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梦想,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与谎言为伴。  相似文献   
4.
无论原始绘画还是表现主义,都是内心直觉的表达。它们没有所谓绘画法则的条框限制,都是发自人类天性的艺术,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宣泄。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原始艺术最率真直觉地反映生活,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则是对压抑反抗情感的发泄。  相似文献   
5.
智慧语丝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斯芬克斯 1.生活原本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它就是成的,放一点糖它就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它就是苦的,放一点茶它就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2.人生在世,需要什么,也不需要什么。面对太多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智慧。  相似文献   
6.
拖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拖延的概念和性质,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从冲突、焦虑、防御机制和本能等几个方面对消极拖延行为进行分析,旨在为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海峰 《现代哲学》2005,8(3):76-82
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人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食色,性也。”性活动与饮食、睡眠一样,都是比较高等的动物之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理本能。通过性活动的生殖功能,物种得以延续,而人类的种族同样也得到了繁衍,人类社会也才得以绵延和发展。但是,人类性活动的特征已经与其它动物有了非常本质的区别,因为它受到社会化过程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个体的生殖活动,而是在人类繁衍本能所驱动下的一种复杂的、带有强烈心理色彩的、具有多种社会效应和社会功能的人类的基本活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性活动已不单纯是为了生殖和繁衍后代为目的动物性的本能活动,其中已经掺杂了大量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譬如社会所公认的各种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以及法律、法规,等等。  相似文献   
9.
陈巍  王勇  郭本禹 《心理学报》2021,53(4):431-540
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影响, “本能”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成为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年轻的中国发展心理生物学家郭任远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本能运动。返回中国后, 他持续阐发其激进行为主义思想, 推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三场争论之一”的本能论战。这场争论不仅促使艾伟、潘菽、高觉敷等心理学家纷纷参与, 还吸引了周建人、李石岑等公共知识分子的目光。郭任远的理论主张与实验工作, 桥接起了本能争论的中国与世界战场, 并激荡起诸多积极、消极与混合反应。论战加速了本能的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从“扶手椅”迈向“实验室”, 也深陷混淆发育解释与进化解释的历史圈套。虽然郭任远及其推动的中国本能论战并没有实现对本能心理学的“完结”, 但却揭示出语义和信仰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价值。这种理论渗透的意识形态最终确立起郭氏在行为科学史上独特的学术地位, 并为本能演变成“未完结”的、开放的科学问题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于1920年代中前期发生了一次关键的思想转变:他关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从“本能-理智”转变为“理性-本能-理智”。哲学上的这一转变也紧密联系着梁漱溟在政治思考上的推进:经由这一转变,“理性”、“民族精神”以及乡村建设理论等梁漱溟的核心思考得以最终生成。梁的这一转变来自当时思想论争、时代困局以及自身理论的内部矛盾的催迫;以“理性”为核心的新框架,为一系列难题与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使梁摆脱愁闷、走向乡村。梁的“理性”是一种“主体”哲学,也是一种包含着普遍性色彩的政治伦理——它不但针对“中国民族自救”,更包含着克服西方现代危机、再造未来新文明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