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强年画是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县而得名。据现存资料记载,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500多年。年画用直观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符号艺术、宗教、文学等方面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现象与时代流变,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百姓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可谓是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画记录"。  相似文献   
2.
张融 《美与时代》2013,(1):50-51
朱仙镇木板年画人物造型充满了原始质朴的力量之美,构图则彰显饱满厚重之感。这些独特而又鲜明的艺术语言相加,构成了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气韵生动之美。朱仙镇年画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也是我们今后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所根植一片肥沃的土壤。朱仙镇隶属河南省开封县,与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清时称为"天下四大镇"。相传其为战国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关于朱仙  相似文献   
3.
孙滔韬 《美与时代》2013,(12):99-100
木刻版画是种“以刀代笔”的独特艺术形式,刀法运用是它最具特色的表现,虽然木刻刀法的形式是传统版画的巨大财富,但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只有通过结合和创新才能把木刻版画的刀法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才能创造出具有优秀视觉效果的木刻版画动画,才能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和多样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5.
木版年画以“驱凶辟邪”“祈福迎祥”为重要题材,其神像画也多取材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灵,因此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作为非遗的木版年画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年画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在宋代,逢到岁时,以张贴印刷的神灵像来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称为“纸画”。  相似文献   
6.
田源 《中国宗教》2017,(2):74-7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民间,而年画作为中国民俗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张伟元,江苏省启东市人。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书画院画家,中国观澜原创版画基地签约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长期在内地新闻媒体和香港《大公报》从事新闻工作,现为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秦风汉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凤翔年画曾经和滩头年画、高密年画、佛山年画、杨柳青年画一样是我国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但是现在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逝,它造型古朴风格坚劲具有秦风汉韵.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版画作品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历史上的版画是个高峰但不是艺术的终结.探索性是当今版画艺术的主要脉络,不要再固守传统,应该有借鉴地吸收.把每一版都作为探索性来研究,使艺术时刻处于创新状态.另一方面还要放松心态,不要认为自己做的作品都是世界名作,在心理形态上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自然就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赵宏婧 《美与时代》2014,(11):92-92
《三猴烫猪》是绵竹年画中最具有特色的讽刺小品之一,反映了一方世俗民风,体现了川人诙谐幽默的个性和社会文化生活。讽刺和鞭挞了世间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指向,体现了民间艺人朴素正直的人生观念,并体现了装饰年节的娱乐审美。反映出民间百姓新的精神信仰和审美追求,画里画外呈现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