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李红云 《管子学刊》2014,(1):105-107
《聊斋俚曲》是讲唱用的唱本,说唱性是聊斋俚曲的重要艺术特点。它的说唱艺术表现在唱词文本中的说唱性和曲牌音乐的说唱性。这两方面的说唱特点结合起来,为代言体的讲唱创造了方便条件,为聊斋俚曲的思想表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南的曲种按其音乐结构分类,其基本形态可以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不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唱腔音乐都形成了一定的框架,这种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对唱词是一种必须的制约.唱腔音乐对唱词语言的制约,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促进了唱词语言的提炼、美化,在唱腔音乐的框架内尽量选择恰切、简洁、形象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完整,并描写生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达到"诗化"和音乐化.像其他说唱艺术一样,唱腔音乐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邵彬 《管子学刊》2016,(1):95-98
《罗江怨》是明清俗曲重要曲牌之一,从南集曲到明清俗曲,从明代到现代,从小调到其他艺术品种,都有它的踪迹身影。为此,笔者以它作为案例,进行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式的探察,旨在能够摸清它的发展脉络及其曲牌特点。  相似文献   
5.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莹 《中国宗教》2023,(1):76-77
<正>江西目连戏具有生动丰富的艺术特色,以“弋阳腔”为核心,继承发展了宋元南戏的曲牌音乐,表演形式古朴奇特,故事章节展现了很强的文学性。作为儒释道文化元素融合的产物,江西目连戏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7.
王芸 《中国道教》2009,(1):52-55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等,是由明代杨尔曾编写的一部通俗小说.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又号夷白主人,又号钱塘卧游道人;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除<韩湘子全传>之外,他还编撰了<东西晋演义>等通俗小说,另有<仙嫒纪事>九卷、<海内奇观>十卷、<图绘宗彝>八卷等.他热心于书籍的编撰出版,与其从事书坊业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佛经的赞讽、偈咒、回向,还是供养,都离不开音声的参与,作为佛教这样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土就音声的使用却在戒律与现实的矛盾之间走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相关文献表明,作为中土佛教圣地的五台,其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