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陈坚 《宗教学研究》2005,46(3):91-97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别站在犹太教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场揭示了"恶"对于宗教修持的积极作用,阐明了"恶"的宗教价值,尽管他们所说的"恶"的内涵不同.其中贝施特主张"恶"中分有"善"的神性,通过"恶"可以回归上帝;智顗主张"恶"中本具"善"的"实相",通过观"恶"的"烦恼心"可以达到解脱.可以说,在"恶"的宗教价值这个问题上,贝施特和智顗进行了一次跨宗教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天台宗性具善恶说,具有较为明显的泛恶倾向,且处处脱不了审丑思维。自梁、陈入隋,智顗弘法数十载,其中贯穿了对丑类恶物的审度和涵化。不光恶为丑因、恶中见丑、审丑观恶,善和美也以各种通道与丑相融互格,共同呈现出多维流动、浑化自洽的球体架构。这种圆融宽厚的丑学,反映了“末法时期”的悲悯思维,也昭示着一个恢宏多采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的异同关系是天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学界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和剖析,本文认为智顗实相思想不仅没有违背龙树确立的中道缘起的实相原则,还使这一原则超升至“妙有”之境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实相思想。  相似文献   
4.
智顗在描述实相之理时始终坚持着两种程式:一是从本然静态的程式去描述实相无相而能有相;二是从人为动态的程式去描述实相能从有相求至无相。本然静态的程式是体是理,人为动态的程式是用是教。而两者又是直接统一的,即所谓体用一如、教理无间。换言之,本然静态程式的描述属于佛的境界,他能以无碍心从无相之法入一切有相之法,方便设教来度化众生。人为动态程式的描述属于众生的境界,他因无明执障的影响不能见无碍之法,但能通过长期的践修从有碍逐渐达至无碍之境。而真正的智慧却是这动静两态程式所展现的智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相似文献   
6.
将近年底的时候,我到中国佛学院为学僧们做了一次演讲,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在演讲中,我思绪如涌,心潮澎湃。我想起了隋代初年的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他称得起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人。因为在他之前,佛教东传已五百余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彼此攻讦,人们已迫切地希望知道到底什么是正法——真正的佛法,正确的佛法,正统的佛法。而只是在智者大师手中。  相似文献   
7.
冯小强 《法音》2020,(2):46-51
自从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之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西方伦理学发展中一条重要的线索。人们是否能从事实中推论出价值判断?如果可能,那么这种过度是如何进行的?亦或价值判断本身就是和事实完全无关的两个独立领域?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以研究伦理学本性的元伦理学发展出了诸多解释路径,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休谟问题及其衍生出的系列问题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