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旭在《周易禅解》一书中以《易》理对应佛教教理;以乾健坤顺,对应佛教修证;提出《易》佛同一论——佛性即乾道。本文并论证了智旭“佛性即乾道”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智旭将佛性定义为“乾道”,将佛教的价值观,对应本土文化价值观,结果,其与中国佛教传统的价值立场,已经相去甚远。主要的差异点在于,将佛教的本来是以出世为标榜的价值立场,转移到了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入世的价值立场上。智旭是开创近代佛教思想最先之学者,其“佛性即乾道”说即是近代中国“人间佛教”漫长历史进程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2.
释智随 《法音》2002,(2):20-24
蒲益大师(1599-1655),号智旭,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蒲益老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并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  相似文献   
3.
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也是中国学术理论中最具智慧的两门学问.在儒、道、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易佛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晚明高僧蕅益智旭的<周易禅解>就是融通易佛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解读晚明高僧蒲益智旭《周易禅解》文本发现,智旭在解《易》过程中把易道与佛性相提并论,充分阐释了“易道即是乾道”、“佛性即名乾元”、“易道皆有佛性”的思想,为其禅易相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思想既开创了易佛思想沟通的新思路,也是对中国佛性论的继承和创新。 谢金良,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何为真心?何谓妄心?二者是何关系?智旭认为众生现前一念,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于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究实而论,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依真心显现,真心依妄心求得,真妄本来一如.修行的关键,在于了达妄心本无自性,即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  相似文献   
7.
智旭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周易禅解》乃禅门解易的代表作。他以禅门佛法中之核心理念会通周易的基本观点。他以真如之性来解太极本体;他以成佛的境界来喻乾之六爻;他以佛性来喻乾之健性;他以自觉觉他来喻内圣外王;他以禅门佛法之成佛途径来喻易中的图书象数。最终,佛法之理同天人合一之道化合。此乃佛学史易学史上的奇观。智旭成为佛儒合一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8.
文溪 《佛教文化》1997,(4):23-23
这一段话引自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所著《阅藏知律》,充分表现了天台宗的思辩方式。天台宗的思想修养、宗教体验,不主张一味追求远离尘世的绝对纯净的境界。它认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在当下就得到的。一般人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一动念就是妄念杂念;但一定不能厌弃这此妄念杂念,要善于把握它们,利用它们做材料,达到向纯真圣洁的转化。天台宗这样主张,是因为它认为凡夫俗子的每一个闲念中,都包含着十种境界,最高是佛,最差是地狱;还包含着十种性质和现象。也就是说,在人。C之中,有善也有恶,有好也有坏,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9.
王孺童 《法音》2010,(3):10-15
<正>《心经释要》,明智旭所述。原无科节,然其释经间错,文自分五,以显五重玄义也。甲一、释名此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经名,于内又开五  相似文献   
10.
刺血书经是佛门弟子荐亡祈福、苦行求觉的重要法门之一,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传统,自梁武帝时期兴起,经唐宋的发展至元明清时期而兴盛,至今风气不衰。九华山保存完整的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明代僧人海玉历经20余年刺血为墨写成,是明代刺血书经之风盛行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