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子在劝谏景公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廉政思想,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晏子能够做到律人先律己,使其廉政思想具有鲜明的"节俭力行"的实践性特征。所谓实践性特征,就是晏子的廉政思想来源于其行政实践,同时又规范、指导其行政实践。它包含自律性、为民性、榜样性等内容,只有严于律己、"节俭力行",不汲汲于物欲的追求,才能廉政为民、勤政为民,才能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君主无限制的奢靡欲望,在潜移默化中为其他大臣树立可供效法的榜样。但是,如果没有外在制度的约束,单凭个人的力量,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既要强化廉政意识的教育,又要建立完备的廉政制度,才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晏子廉政思想的实践性特征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左传》、《晏子春秋》都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贤相晏子的引《诗》事迹.晏子熟谙于诗,具有深厚的《诗》学修养,他常常引《诗》劝谏统治者重德修礼,表达了对齐国政治生活中的德、礼期待.齐人、鲁人的用《诗》有着较大的差异,鲁人用《诗》多表现出对礼乐仪式的追求,而齐入用《诗》多重于政治劝谏,显现了极强的现实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对“三疑课堂”的理解 “三疑课堂导学”,是指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合作学、同伴互动的习惯,以及质疑探究的精神。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苦教”向“乐学”转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对待法治与德治的问题上 ,先秦诸子看法极为不一。从总的倾向上说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以仁主治天下 ;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 ,行仁政而王。他们重视道德教化而忽视法治的作用。与儒家根本对立的秦晋法家则极力反对以德治国的主张 ,商鞅提出 :“任其力不任其德” ,“不贵义而贵法” (《商君书·错法》) ,韩非也反对以德治国而主张“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显学》) ,从而否定道德教化的作用。而齐文化有别于孔孟之儒与秦晋法家 ,主张法治与德治统一 ,法制与德教并举 ;二者兼施并用、相辅相成。这是独具特色而且最为全面的治国理论。今天用…  相似文献   
6.
谢祥娟 《管子学刊》2011,(1):80-83,126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比语音、语法更能反映时代变化,通过考察《晏子春秋》中的"酣、履、睡、布衣、诚信、夫子、枯槁、身体、声名、树木、学问"等常用词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足以为前人关于《晏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论断提供语言史上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谏君是晏子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本文以《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谏下为解读文本,从爱民恤民、任贤远谗、赏善罚恶、重人远神、守礼中节、社稷无常奉等方面,对晏子的谏君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考辨。  相似文献   
8.
于孔宝  刘玉山 《管子学刊》2013,(3):24-26,39
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它是稷下先生依据齐国历史档案和民间流传的晏子轶事而编辑成书的,反映了晏子的思想和事功,是晏子研究的重要资料;晏子的思想或日晏子之学是独成一家、自成体系的,其忠谏匡君、爱民恤民是其政治实践和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精华;晏子对孔子政治主张所认同的是其思想的内核,而要反对和摒弃的是儒者的礼乐形式或外壳。  相似文献   
9.
一、模式变化,让思路“新”起来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执行教案为手段,以达到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按部就班,教学就是“你讲我听”,干篇一律,呆板乏味,枯索无味。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僵化,模式陈旧,以致课堂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该怎么上?这是多少年人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简单命题,有人赞美好的语文课,是意境悠远的画,优美隽永的诗,余音绕梁的歌,它给学生带来清新的画意,优美的诗意和旋律感。然而听了红花学校王淑平应用“三疑”课堂导学模式执教《晏子使楚》之后,我们对如何上好语文课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