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本文基于无意义词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跨模态映射效应,来研究社会知觉中人名发音与脸型的关系。本研究控制了人名发音的唇形和人物面孔的轮廓,通过简单匹配范式来考察人名发音与面孔之间是否存在跨模态映射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将圆唇人名与圆面孔匹配、扁唇人名与尖面孔匹配的概率,均显著大于随机水平。该结果说明了人名发音和脸型之间存在跨模态映射效应,这不仅拓宽了声音-形状跨模态映射的研究范围,对于人们取名字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阅读保持的类比结构映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莫雷  郭淑斌 《心理学报》1999,32(2):169-176
探讨文章阅读过程中类比结构映射效应与共同元素效应对阅读信息保持的迁移作用,包括两个实验,实验I探讨前阅读的源文章与目标文章在结构上与命题上的共同性对目标文章信息保持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前后阅读文献的结构共同目标文章的保持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命题共同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实验2进一步探讨在源文章与目标文章结构或命题有共同性的情况下,提示与否对目标文章的信息保持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证明,有两种情况下,提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阅读对写作的结构映射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所阅读文章的结构对写作的迁移效果.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先前阅读的文章结构对写作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先前阅读文章的结构对写作有迁移作用,阅读结构相同的文章篇数越多,对写作的迁移效果越明显;阅读两篇结构不同的文章,写作时易受后一篇文章结构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有无提示条件下,阅读文章的结构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是否有提示对高年级影响不显着,而对低年级影响非常显着.本研究证明,文章阅读领域也存在着Gentner的类比结构映射效应,源文章结构越清晰,被试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越强,这种类比结构迁移的效应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先前研究发现远距离规则能够被内隐地习得和迁移,表明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底层的抽象规则,那么这一抽象规则的习得和迁移是否会受到先前知识经验的限制?研究采用汉语声调的远距离水平映射规则为材料,通过创设不符合平仄知识经验的任意声调水平映射规则,在控制组块和重复结构等表面特征的条件下,探讨先前知识经验是否限制了远距离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学习和迁移。结果发现相对于符合平仄知识经验的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被试不能够内隐地习得和迁移任意声调的水平映射规则,表明先前知识经验在远距离水平映射规则内隐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隐学习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被试能够习得何种结构及其相应的学习机制。远距离规则的研究为澄清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现有研究已证实被试能够内隐地习得并迁移固定长度的远距离规则。按照内隐学习抽象性的观点,如果被试习得的是远距离的抽象规则本身,那么迁移也同时会发生在不同长度的材料上。因此,研究以独特的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为材料,通过对表面特征与底层规则之间的分离操作,探讨声调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习得和长度迁移,结果表明被试不仅能够习得这一规则,还能够将该规则灵活迁移到不同长度的材料上,进一步为内隐学习的抽象性特点和无限性的学习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压后皮质在大脑中紧邻胼胝体压部,在空间导航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在空间导航过程中的功能尚未明确,目前存在空间更新、地标领航和参照系转换三种观点。本文通过梳理上述观点,认为它们背后可能存在一致的认知过程,即对认知地图与环境布局进行映射。在基于认知地图的导航过程中,这种映射功能对于解释压后皮质的激活有一定的合理性。未来研究应该注重对压后皮质的功能定位,同时注意空间尺度和熟悉性对任务表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空间量化(spacial quantification)是空间知觉的基础, 是对特定空间性质的表达。离散量(discrete magnitude)与连续量(continuous quantity)分别反映了空间分立和连续的性质, 二者有着相似的行为效应, 在神经表达上也有部分重叠, 这些证据暗示了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表征机制——模拟表征(analog magnitude representation)。数量空间映射(number–space mappings)提供了数量与空间关系的直接证据。但空间量化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如:空间量化的动态表征、量化机制的普遍性、参照点问题、复杂和多维空间的量化等。在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框架下, 空间量化的心理表征研究将对空间的性质做出更深刻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采用语义启动数字匹配任务及其变式, 探讨在中文背景下“和效应”和语义系统的类比一致性及其产生机制。结果发现, 中国学生对“和”目标数字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中性目标数字, 表明“和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强烈的认知倾向; 人类通过类比映射方式整合数学知识和语义知识; 影响语义加工的因素同样影响数学认知。研究还发现, 被试对中性目标数字的抑制难度受语义匹配任务性质的影响, 在完成类别不一致的探测词匹配任务时, 拒绝中性目标数字的反应时显著长, “和效应”消失, 表明“和效应”不仅源自于对“和”目标数字的激活, 也源自于对中性目标数字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 《心理科学》2008,31(3):605-608
通过考察上下意象图式隐喻的映射机制和形成机制,验证其向抽象概念的映射具有心理现实性.实验一中,学龄期儿童阅读与图式一致材料反应时,较阅读与图式不一致材料反应时短,说明上下意象图式存在于概念水平,并在即时阅读中被激活.实验二中,学龄前幼儿表现出物品摆放的上下方位偏好差异,表明幼儿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抽象概念与空间上下方位存在体验性联结.研究证明:部分抽象概念表征具有上下方位线索,人们借助上下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0.
张凤华  杨群  张庆林  汤永隆 《心理科学》2008,31(6):1461-1465
通过预备实验选取前件(或后件)是二元(或多元)的5种条件命题的4种推理形式作为实验材料,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考察了五种不同条件命题类型对4种推理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命题类型、推理规则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非常显著.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条件推理的集合映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