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郭彧 《周易研究》2003,(2):49-55
自南宋时起,《易数钩隐图》一书的作者就有二字与二籍贯的争议。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辨。得出北宋有二刘牧、前刘牧著《易数钩隐图》、黄黎献为之续补等结论。最后指出,彭城刘牧的道学思想应当在宋明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旧题归有光撰<易经渊旨>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中最核心的易学思想、政治思想颇为一致.<易经渊旨>认为易图非作<易>之本、对<说卦>的解释不必拘泥于卦位、邵雍易学晦涩难懂,这些观点正是归有光易图论的主要理论环节;<易经渊旨>的仁政观重视上下有亲、反对以势临民,与<震川先生集>之最重要的政治观念相呼应.<易经渊旨>是<周易>文本与归有光思想的精密结合.<石镜山房周易说统>等材料也为<易经渊旨>乃归氏真作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
数字观念的源起很早,《易》占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源头,自先秦经两汉至宋明,数字观念问题意识有较大转变.先秦思想家以数字观念解释万物的生成,建构其宇宙观.汉代数字观念继续朝向神秘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以卦气观念为核心的思想影响所及,几无处不在.为回应玄学和佛学的冲击,宋明儒者注重以数字观念建构形上学,既运用数字描述形质世界的秩序和意义,又处处强调数字所表述的形上本体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而且,宋儒的数字形上学和汉儒的数字观念有若干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渭对后人以"五行生成数"和"九宫数"为"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剖析,辨明了五行、九宫与八卦的关系,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之说,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它的五行生成之数说与<周易>中的天地之数说还是相矛盾的,也没和八卦发生任何关系."九宫数"原本与九数图的"河图"(或称"洛书")也毫无关系,也是后人硬把它们扯到一起的.胡渭的考证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他认为五行数、九宫数与八卦、古河图原不相涉的说法,还是无可辩驳的.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中叶儒者在亡国之痛中藉由回归传统经典,从事新的研究工作。他们注意到原属于道教的思想学说阑入儒学,尤其集中于易学之中,兹事体大,必须将儒道之间的界线划分清楚。此即本文所称“儒道之辨”。胡渭《易图明辨》一直被视为当时最具代表性、最能穷溯本末的一部易学著作。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易图明辨》写作背景、胡渭生平及其进入儒道之辨论辩的历程;2.分析《易图明辨》的整体撰著方法;3.分析《易图明辨》对易图源流发展中三个重要问题所作的分判;4.分析“儒道之辨”中“破”、“立”及“补”三个历程,以见《易图明辨》一书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结论认为,在“儒道之辨”的第一阶段,学者直接攻击北宋以降的易图之学,着意于“破”而非“立”;胡渭《易图明辨》标识了第二个阶段,为历代易图种种相关的学说寻觅其各自的源流归属,在这基础上再行评价,亦即重在“立”而非“破”。第一、第二阶段所未解决的关于朱子易图思想的问题,历经王懋及纪昀等学者的辨正,重在补充,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