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考察周人的德性伦理结构,可以发现宗教中至上神天与祖先神的分离,在伦理上表现为公德之德与私德之孝的分离,使得周人的德性理论突破了血缘关系的范围,成为天下邦国联盟的公共伦理规范。周人德性伦理的结构从纵向上看,是人的德性与天的德性的合一,即天人合德。从横向上看,是领袖人物的德性与众民百姓的德性的合一:即四方同德。从界限上看,是上下内外的合一,即至善伦理与底线伦理的合一、文德与武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德配天"的天人论思想以及"明德慎罚"的主张,是西周时期实施道德教化的理论前提和宗旨。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化主要包括政德教化、王室教化和民众教化,其教化内容、方式与体制也各具特色,这对我国儒家德教思想、传统治国方略和蒙养教育等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家训演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滞纳金的概念及法律性质等具体问题均未予以明确规定,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澄清,以致不管是立法上还是实践中,滞纳金均存在混乱、争议以及矛盾的状况.本文拟从滞纳金内涵的追溯以及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及剖析入手,对滞纳金的法律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帛书《易经》与西周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初流行的“明德慎罚”思潮对《易经》产生了影响。西周刑法中的“中刑”或“中罚”原则就体现了明德慎罚的精神。帛书《易经》对刑罚的教育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明德”需要恪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在西周时期属于礼的范畴。依今天的标准看,“礼”的内容虽基本上是道德规范,但在当时它也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因为它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违礼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当然程度不等)。所谓“出礼入刑”就是证明。可以说,西周时期要求官员恪守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其性质几乎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法规。西周统治者注重用法律手段推行其提倡的道德,得到了后来以继承周文化自命的儒家学者的积极认同。  相似文献   
6.
赵锦程 《管子学刊》2004,(3):5-7,22
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管仲的法律思想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从道法结合、礼法并举、以法统政、重刑慎罚、富国强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西周的德刑关系思想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天讨有罪 ,刑不可少 ;明德慎罚 ,慎重用刑 ;以德化人 ,教而后刑。西周的德刑论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德治”的主张 ,对后世的德刑关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德刑关系思想的理论元型。  相似文献   
9.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春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8,(1):54-54
春三月起于立春,经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止于立夏前一日.<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春季为推陈出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人在春季也应顺应自然,推陈出新,可早起晨练,活动肢体,调养肝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