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以来,五台山佛教及其音乐趋于式微.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又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得到较大发展。现在五台山还保存着“青”、“黄”两庙词曲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来遗留下的词曲,故曰:它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2.
奉音 《法音》2009,(7):56-56
本刊讯6月11日上午9时许,日本临济宗妙心寺灵云院住持则竹秀南长老一行到北京灵光寺进行参访。该寺方丈常藏法师带领四众弟子在庄严佛乐声中  相似文献   
3.
近日浏览元人文集,偶见张昱《可闲老人集》(四库全书珍本)卷二《辇下曲》中有一首记述元代回回人宗教生活的诗,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五台山成了汉地最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遂形成了汉藏佛教音乐并存的格局。由于璧峰禅师创作“华严佛事”、“四十二奏”,蘟宏法师作《水陆仪轨》、《瑜伽焰口施食坛仪》等,故使五台山“佛事音乐”臻于完善、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6.
佛乐是佛教传播中的生动内容,但佛教发明地印度的佛乐并未随佛教传入中国,即所谓"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因而,中国佛乐也就特别能体现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些特点。其中,佛教政策及信仰倾向与佛乐的相互关系,便是比较有探讨意义的一个方面。而明初佛教政策及流行佛乐都是比较有典型特点的事例。本文即梳理了明初佛乐创作及其与佛教政策和时代信仰倾向的背景关系,并对明初相关礼乐的认识及佛乐的时代性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永华 《中国道教》2008,19(1):44-45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僧人,同时在文学、科技、绘画等方面也有非常杰出的表现,更由于他在明成祖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明史>将其班于"靖难功臣"之首,明史专家商传先生称赞他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日本学者甚至誉之为"缁衣宰相",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8.
佛乐在中国的传播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赞颂佛菩萨和弘扬教法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轨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的寺、僧依所属宗派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自唐宋以来"禅"、"讲"、"律"三分天下寺院,乃为定式。所谓"禅",指禅寺、禅僧,由禅僧住持,代表禅僧宗尚虚寂;所谓"讲",指讲寺(是天台、华严、唯识、净土诸宗寺院之通称)、教僧,由教僧住持,代表教僧精研释典;所谓"律",指律寺、律僧,由律师住持,专门学习和弘扬戒律,代表律僧严行戒律,此  相似文献   
10.
黄檗宗是日本佛教禅宗三大派别之一,由明清之际从福建东渡的临济宗高僧隐元隆琦创立。在日本众多佛教宗派中,此宗以浓郁的明清大陆佛教风格而独显特色。尤其是被称为黄檗声明之该宗的仪式音乐,从形式到内容至今保留大量明清佛乐遗存。本文以实地考察和文献为依据,着力分析黄檗声明遗存明清佛乐的现象,并尝试从离散(Diaspora)的视角阐释永远的乡音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要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