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伟 《中国道教》2015,(2):58-60
<正>《黄庭经》构造了以"一"为大心境界的超越性自我与以二十四真为内容的超个人带。以此为基础,《黄庭经》认为与"一"的背离和割裂,造成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同时也将死亡的枷锁不可避免地套在了每个人身上。如果要摆脱这一困境,关键即在于向"一"的回归,而回归的方式即是认识二十四真,利用超个人带实现向大心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印光的儒佛融合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章 《孔子研究》2012,(2):109-117
印光从本体与工夫上分析了儒佛之同异,认为儒佛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如"五戒"与"五常"即是同,不同则在于做人准则、时空观和生死观上,在"孝"的问题上也有层次之分。因儒重日常人伦,佛重明心见性,印光坚持佛法本位论,提倡儒佛融合则双美,务求佛教所追求的出世信仰能水乳交融在儒学所推崇的入世言行中,以求教化人生、净化人心和有益社会的效果,出离生死之樊笼,通过儒佛思想的互补来落实人生的道德关怀,促成俗世礼义道德的重建,终以弥陀净土信仰作为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计文 《天风》2018,(11):1-1
“财务自由”这个词最早被大家知道,应该是由于一本众所周知的财商书《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说道:“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它本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了。然而这个理念后来悄悄人们口里被改成了“财富自由”,其意义更多侧重于“我啥时候能有足够的钱,获得真自由?”  相似文献   
4.
为培养学生外语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查词典和正确地使用词典,应是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遗憾的是,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往往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任务和训练学生“做题”的本领,很难把查词典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安排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因而出现了有的学生上了高中还不大会查词典或不会正确使用词典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为他们在自学外语的能力设置了障碍,影响他们外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为此,将2002年被联合国评为最佳社会保险体系的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医疗保险体系选作研究对象,研究这一体系建立的理念、实施的过程以及近些年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控制患者就诊程序、取消公立医院日常门诊业务,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等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甘肃省临潭旧城回族内部在日常宗教实践中存在的区别,展现了地方社会内不同教派在服饰、婚姻策略、宗教生活、丧葬、纪念和墓地安排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了这些差异性在日常实践层面维系宗教群体延续的作用。同时指出,教派作为人为性的一种社会建构,在社会实践中一旦获得承认,并具有合法延续的可能性时,其教派特征就会在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上表达出来。所有这些表达都是宗教群体集体认同的体现,也是日常实践中区分"我群"和"他群"意识的体现,其价值目标还是在于使宗教群体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日常烦心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烦心事是一种常见的日常压力源, 是压力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主要使用量表法、访谈法和日记法来测量烦心事。个体的人格特征、性别、年龄以及事件特征等是日常烦心事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日常烦心事引起消极情绪, 从而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 目前日常烦心事对健康的作用机制存在两大模型: 一般模型和特定模型, 一般模型强调压力反应的一般性, 而特定模型则强调不同的压力源会引发不同的身心反应。未来研究在探讨日常烦心事的机制、结构和测量工具编制的同时, 还应特别重视日常烦心事的预防和疏解。  相似文献   
8.
况志华 《心理科学》2012,35(2):430-435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理论建构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责任的心理结构以及责任情境的认知特征。对207名被试访谈研究的结果表明:(1)责任是人们频繁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人们体察到的责任情境,在职业活动和个人生活领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3)在职业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他人,而在个人生活中更倾向于归因于自己;(4)人们对责任情境性质的判定与责任事件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关;(5)责任心理结构共由情境起因、自我效能、成就感、内外动机等20个核心要素构成;(6)责任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单向决定模式。  相似文献   
9.
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经验研究是一种通过研究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瞬时感受而在自发、自然的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过程进行探索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获得关于个人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事件或特定时刻的详细描述,来提取有关思维、情绪、行为的持久性、周期性、变化以及时间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并确定上述因素之间的情境性以及倾向性相关。日常经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在方法论三角互证原则的指导下,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心理现象及其过程,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探索、了解人类心理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永鑫  周广亚 《心理科学》2008,31(2):471-474
应激、倦怠和抑郁是职业健康心理学中三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对三者的关系加以明确的考察,本研究利用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简式倦怠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对230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应激(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倦怠和抑郁是三个可以相互区分的心理学概念;(2)无论是在横断考察还是在纵向分析中,日常琐事都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3)无论是在横断考察还是在纵向分析中,日常琐事都是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4)无论是在横断考察还是在纵向分析中,倦怠都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5)倦怠能够(部分)中介日常琐事对于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