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无聊倾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和影响机制,选取云南省和山东省5所普通中学的155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无聊倾向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2)学习倦怠在青少年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方式在无聊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内部机制,并基于I-PACE模型构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过程模型,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心灵有光     
一日休息,闲得无聊,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忽然听见一阵甜美的歌声。好奇地挤了进去,想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长得俊俏约莫20来岁的盲人女孩在卖唱。她的声音甜美,表情自如。趁她歇息的工夫,我走上去投币,顺便问了一句:“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唱得如此动人?”她淡淡地说出四个字,让我大为震惊:“心灵有光。”  相似文献   
3.
运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河北省选取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邢台学院3所高校共522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问卷法考察手机成瘾倾向在无聊倾向与认知失败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倾向与认知失败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无聊倾向外部刺激因子与认知失败的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是否独生能够调节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因子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只有独生群体中内部刺激才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外常用的无聊倾向量表,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法,编制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无聊倾向问卷。并对97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无聊倾向性的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问卷分为两个维度: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2)这两个维度由6个因子组成:单调性、约束性、孤独感、紧张感、自控力和创造力;(3)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大学生无聊指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基于Frankl(1963)的意义疗法理论观点和Steger等(2006)提出的人生意义双维构念, 考察人生意义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某东部省会城市1所理工科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的435名新生, 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意义体验与无聊倾向、抑郁负相关, 与希望正相关;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抑郁的相关均不显著;(2)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对抑郁具有交互效应, 对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 意义体验的保护作用更强;(3)意义体验通过无聊倾向和希望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抑郁, 且无聊倾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希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孤独感和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基于激活假说,采用孤独感自评量表、简版无聊倾向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测验,对11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974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孤独感、无聊、焦虑和创造性倾向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孤独感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孤独感不仅通过无聊和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对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无聊和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其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孤独感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正视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积极影响,更好地促进自我调节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学·上班     
夏彬 《思维与智慧》2011,(11):50-50
上学时,上课盼着下课,感觉时间像个迟暮的老人,蹒跚地挪步。坐在教室里看看书,写写字,很是无聊,身体被固周在教室里,灵魂却在自由翱翔。成天胡思乱想,想着赶快毕业,快点工作,自由自在地多舒服。  相似文献   
8.
在3个月的时间内对425名大学新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以考察时间管理倾向、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之间的因果顺序和发展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大学新生的无聊倾向与时间管理倾向呈同时性和继时性的负相关,并与手机依赖水平呈同时性和继时性的正相关。(2)T1和T2的无聊倾向分别正向预测T2和T3的手机依赖,并分别负向预测T2和T3的时间管理倾向;T1的时间管理倾向负向预测T2的无聊倾向;T2的手机依赖正向预测T3的无聊倾向。结论:无聊倾向分别与手机依赖、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相互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普遍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危机.从医学社会学的独特解释视角来看,这一非正常的"精英症候群"实质上是反复循环状态下生产与再生产的一种"社会病".在社会病理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社会评价体系、预防与保障机制诸方面为"精英症候群"会诊.  相似文献   
10.
周浩  王琦  董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98-107
无聊是个体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目前, 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无聊的负性作用。但是, 无聊领域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层面, 概念定义尚没有完全统一, 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模型结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究无聊的作用机制, 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来改善人们的无聊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