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环 《法音》2012,(10):49-55
农禅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孕育于东山法门时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坐作并重",完成于马祖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普请法"。农禅将禅僧生活、生产劳动与参禅修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僧团生存自养问题,又不影响禅修与宗教生活,因而适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  相似文献   
2.
无相是牟宗三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建构一种不同于康德的新的合一方式。但牟宗三以"放得下"论证无相的过程逻辑上有其疏漏之处。"放得下"只能证明"审美而无审美之相",不能证明"审美而美无美相"。牟宗三以"放得下"论无相进而建构相即式合一的合理性亟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慧仁 《法音》2003,(12):9-19
印度唯识学是一个庞大而周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精奥之义理至今仍极具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定要经过漫长而艰巨的理论发展与递进过程,其间往往会出现各种理论分歧。唯识学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从浅到深,由粗至精,其内部亦有着许多思想分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传统认为的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之辩。汉地历来认为安慧论师为无相派的代表人物,陈那、护法论师属于有相唯识派,而玄奘法师所创唯识宗继承的是护法的有相理论。两家矛盾的核心是关于二分(见相分)的有无问题,无相派认为二分为遍计所执,故主无,而有相派…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修行者在“不住于相”的生活实践中将福德转化为功德,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现心境的“无相境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智慧。无相境界,是最能够清净身心、消除烦恼、获得生命的宁静与安逸,从而在根本上它是增进人类福祉推进文明进步的一种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历代不乏书家借助禅宗的理念来阐述书法的无心之境,这一方面是因为禅宗对于无心之境有独到而善巧的阐发,另外也是因为禅宗本身吸收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关于无心境界的诸多论述。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禅宗视角的审视,能深入地探讨古典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并藉此纠正仅从外在形式的角度来理解古典书法的偏向。  相似文献   
6.
《维摩诘经》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经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罗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经》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中的"无相"思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根所取之六种境界在心境中形成的相,破除佛及佛法在心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境的空境,证悟只有佛才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并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空性。心境达到了空境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就具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宇宙观、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无相禅师是净众保唐禅派的关键人物,他的禅法中吸收了头陀行的修持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其弟子无住、道一等.通过阅读这些大师的材料可发现,通过头陀行修禅法已成他们禅修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这个禅派头陀行的开创者,也许就非无相莫属.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孔子研究》2020,(3):110-116
牟宗三学思中的"良知"概念有显著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上提下贯"和"承体起用"两方面。"上提下贯"是指"良知"能够在本体与现象两个层面之间自由活动,本身已经解决了两界沟通问题,不再需要单独设定审美判断力进行沟通;"承体起用"是指"良知"既是本体又是呈现,以"践仁知天"的方式呈现于现实生活。"良知"的动态性影响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形态,它使审美判断"无相原则"得以确立,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两层结构论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4,(10):46-47
9月18日上午.“无相禅师行迹学术座谈会”在成都大慈寺隆重举行.成都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佛教协会等单位的领导,四川各地以及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由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禅文化》杂志社、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等组成的韩国禅茶文化考察团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