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为框架,采用资料整理法,对梁启超的学习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归纳。从中可以看出,梁启超重视学习兴趣,并把无所为、不息、深入研究、找朋友作为保持兴趣的方法;认为做学问的人应具备明敏、密察、别裁、通方等能力和忠实、深切、敬慎、不倦的习惯;并总结出了立志、善观、持敬、明义理、养成读书兴趣等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明远 《法音》2002,(2):41-41
海宁禅寺座落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南麓。花果山属云台山系,最高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号称江苏屋脊。花果山层峦叠嶂,山崖壁立,飞瀑直下,漱玉喷珠,古木参天,花草繁茂。据学者考证,吴承恩《西游记》中花果山胜境即取材于此。海宁禅寺创建于唐,重修于宋,鼎盛于明、清,在历史上是一座富有浓郁地方色彩、佛道并奉的道场,但寺庙多由僧人住持。明神宗敕赐寺名“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并两次颁赐大藏经。1692年清康熙帝御笔书赐“遥镇洪流”匾额,寺院香火益盛,遂成为苏北、鲁南佛教重镇,有淮海第一丛林之称。乾隆、嘉庆…  相似文献   
3.
重义轻利和存理灭欲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张栻对义利理欲的探讨在继承胡宏思想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贡献:首先,他自觉地从概念使用上区分"欲"与"人欲"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表达尊重"欲"的立场;其次,因为"欲"有变为"人欲"的危险,因此他对于"欲"作出了"小且贱"的价值评价;最后,他走向一以"义"或者"天理"为标准的立场,并在此过程中为"天理"确定了"直"、"顺"、"无所为"等同时具有本体和工夫意义的新标准,舜的"无为而治"成为他理欲观的最高理想。张栻从最初重"欲"到最终走向"无所为"而"天理"的结局,看似有所矛盾,实是层层递进,而其现实意义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4.
青春绘本     
清河鱼 《思维与智慧》2009,(5):F0004-F0004
伊莲的故事取材于英国诗人丁尼生1859年发表的《国王之歌》第八章《朗斯洛与伊莲》。画面里的伊莲呆坐在卧室里的一个大箱子上,看着她视为珍品的朗斯洛的盾牌.脚下放着一支象征痛苦的百合花。画家通过伊莲的双手表现少女失恋后的极度痛苦,以及痛苦后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薛宝钗无意听到两个婢女的悄悄话,情急之中借寻找林黛玉而“金蝉脱壳”,这是宝钗在遭遇突变时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称为“应激”。“应激”情绪状态之下的行为表现与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经验和认知经历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趋吉避凶,化险为夷”是“应激”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原则;反应的“急速性”和取材的“就近性”则是它的两个显著特征。薛宝钗急中生智的脱身之计,就是这种急速的“应激”反应中的“就近取材”,而并非是有意陷害黛玉。  相似文献   
6.
(4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是重申第13段中所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意。菩提无相,非定实法,可证而不可得,得则取相着相,即非菩提。真正的做到心无所得,亦即心无所住,那才可以直证无上菩提。 (50)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相似文献   
7.
心生何处     
《金刚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佛学中,第一大难关是了解“名相”。“名相”二字,原意指用耳朵能听到的,是“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二意相合,概指一切事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与为赞同义者并未拿出任何语言学上的证据,不足为训。天下归仁的归不训称,而训归附、归向,和《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同。天下归仁乃是求仁而得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