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积家  刘丽虹  曾丹 《心理学报》2005,37(3):341-350
采用拟人化配声和对形容词进行性别倾向评定的方法,对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存在着性别编码倾向,而且相当稳定。这种倾向一年级时已经基本形成,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会加强这种倾向。(2)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总体趋势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增长,将雌性倾向事物划分为女性的比率在增长,将雄性倾向事物划分为男性的比率也在增长。(3)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也具有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存在以自身性别为中心的倾向。男生更多地看到中性事物的男性特征,女生更多地注意到中性事物的女性特征。与男生相比,女生性别编码的倾向更强些。  相似文献   
2.
从有性生育到无性生育,这是人类生育方式的重大变革。无性生育是从细胞水平上对人类生育方式的干预。无性生育技术的出现及其实验,并不意味“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将要终结”,它只是有性生育的必要补充。无性生育技术的滥用和无性生育的泛滥有可能导致人类尊严的彻底丧失和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人类明的倒退。对无性生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必须实施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3.
佛教道德的核心,是对善恶的取舍乃至超越善恶的出世追求,而善恶的缘起现象则展开为周而复始的因果循环与无始无终的因果洪流,在消解了善恶的第一因的同时,保持了善恶的无限相续。在佛教看来,善恶因果的主体承担者和善恶因果本身,因为远离常、一、自在等实体特征,才使得世间现实和出世间追求具备逻辑可能性,其逻辑可视为真如、缘起体用不二,是立体、辩证的逻辑,而非平面、形式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邓定 《哲学研究》2022,(2):109-118
在法兰克福的马尔库塞档案馆中保存着《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研讨班记录,它记录了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1年夏季学期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内容。然而,这份记录却并未被《海德格尔全集》第83卷的编者马克·米查尔斯基收录其中,就连海德格尔本人后来也几乎从未提及上述两次研讨班,这已是学界一段公案。在《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海德格尔全面阐释了《巴门尼德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第三条进路”(155e4-157b5),最后得出结论:“瞬间作为动静转变的发生通道和时间视域的绽出开端,同时具有无性”。与海德格尔后期对柏拉图的存在之历史定位相照,上述结论展现了他20世纪20-40年代对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复杂态度,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前后期关于柏拉图思想阐释的整体进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