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波的隶书创新,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将篆书、楷书和行书等不同书体的元素融入隶书创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种则是将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等各种文字的写法融入隶书创作,形成隶书新的书写风范.刘小波的隶书作品里蕴涵着多姿多彩的生命信息,具有了"方圆劲秀,清润华美"的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与情感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情境之下产生并创造初一定情境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龙·物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一叶飘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呜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如杜甫的名作《春望》就是在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后“万户萧瑟鬼唱歌”的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并反映出曾目睹繁华福庶的长安城如今却断壁残垣、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指瑕》篇是文坛上第一篇专门的文病论,指出了作文者写作时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注意避免的种种毛病。在《文心雕龙·指瑕》篇之前,前人对文病也有过相关论述,如《尚书》、《礼记》等,但都是只言片语,没有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毛病进行过专门讨论和研究。《文心雕龙·指瑕》篇承上启下的意义远远大于该篇本身内容所包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中的创作理论是刘勰以推崇孔子教化的名义,用儒、道等家的思想对文学创作理论的阐发,本文拟返本复源,找出其中的儒、道思想脉络,以彰显古圣先贤之学在文学领域里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朝齐代.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当中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可作为六朝时期文艺状况的概括,即"魏晋时期是一个人之觉醒与文之自觉的时代".这句话说明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艺术在此时开始独立于人伦、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研究中与易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学汉易系统而非玄学化王弼易学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研究中诸多有争议的问题都可获得较为明确而贯通的解答:《文心雕龙》撰著于郑学重立学官的齐代;因陶渊明与颜延之同属于玄学一脉且其文不合“折之中和”的儒家准则而未获作家品题;刘勰的“五材”说是建构在汉易五行说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自然审美过程中心与物的关系是《文心雕龙·物色》篇的重要内容。由于涉及到复杂的审美心理机制,学者们的探讨或沿用传统的感发说,或使用心物交融的模糊提法,皆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从现代美学高度,引入心灵吐纳的发生机制,探讨《文心雕龙·物色》篇的审美心理发生机制,可以看到刘勰对心与物关系的阐发,是对以往感发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情采》篇的不同阐释与理解并由此造成的矛盾与问题愈加突出。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任务。我们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可以发现,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刘勰强调的是抒发真性情,以及对文辞进行恰当的修饰,从而形成文章不同的艺术风貌。只有正确理解刘勰所运用的范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或接近刘勰论述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中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然而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由俗不可耐,到雅可登堂,雅俗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诗叫“逆挽诗”。逆挽诗是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头,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起,石破天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