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帛书《易传》的考察,“文”的实义,是指外柔内刚的德性,而表现为谦德。这种意义的德性,称为“文德”,是就政治人格而言的德性。故“文言”是“‘文’之言”的意思,义为“有关为政者(或从政者)德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历来被解释为文献、德行(力行、行为)、忠和信。这种解释,使得"四教"关系不明,尤其难以说明"行"与"忠、信"之间的关系。考证孔子及其前后时代文献可知,应该将"四教"之"文"理解为文德、"行"理解为文德之行即"文行","忠、信"本为文德、文行之重要内容。"四教"之所以强调"忠、信"二德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修身进德、学礼行礼、君臣之道、为政治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帛书《易传》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的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的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的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的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的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的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的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帛书《易传》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的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的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的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的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的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的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的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