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鲁枢元,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  相似文献   
2.
文笔之辩     
一、文笔之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章的创作也到了空前的广度。由此应运而生了“文笔”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范畴,文笔之分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推演产生的。从先秦时期的文史哲不分,经两汉时期的文学文章之别,到魏晋时期盛行编选文章集刊,骈文的初步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体类别,进而愈加精细的展开了文笔之辩。  相似文献   
3.
孟振华 《学海》2008,6(3):37-44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艳"的内涵伴随歌.诗等形式的不同又有微妙的变化.当"艳"从展现主体美好形态的外在形式走入音乐、诗、词等文艺领域.并成为一种审美范畴存在时,"艳"的理论性、诗意性品格日益凸显."艳"走入文学批评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风格确立于魏晋六朝时期."艳"具有绮靡美、世俗美,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环境下,文学批评、艺术批评随着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都催生出了新的形式和机制.艺术市场批评与网络碰撞后,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但与艺术批评、文学批评不同,艺术市场批评理论还未发展成熟就直接进入网络媒体时代,受到了开放式传播媒介的冲击.因此,研究网络传媒对艺术市场批评带来的影响,将网络传媒理论和艺术市场批评理论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评估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中,"人性"一词俯拾即是.他认为文学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展开,他常常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作品,并大力推崇那些讴歌人性的作品.他的文学评论往往既能自觉地把"人性"作为评判的标准,又能辩证地审视"自我"在批评中的地位.人性对李健吾有着持久的吸引力,这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文学中畅游的旅行者和冒险家.  相似文献   
7.
C.S.路易斯(1898-1963)是二十世纪的学术巨人,他的职业身份是牛津大学(1954年后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中古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教授.由于他在牛津大学获得古典人文学科、哲学和文学三个优等学士学位,为牛津学界所罕见,又由于他一生中同时在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奇幻文学创作和基督教护教学等诸多不同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被英国人骄傲地称为·"最伟大的牛津人".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作为记录魏晋时期文人名士典型言行的重要文献,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文学批评价值。透过那些片言只语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窥见魏晋时期文学批评的整体风貌,如坦陈己见、善于争鸣的批评风气,质文并重、崇新尚美的批评标准以及擅长比较、形象发论的批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