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标准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互为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必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实现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与早期儿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 ,当计算机刚刚开始引入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时 ,有关计算机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就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Haugland(1997)指出 ,“在过去的 12年(1985 - 1997)中 ,人们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室中的计算机对儿童发展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和益处。”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计算机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这种情况下 ,关于年幼儿童使用计算机的“利弊之争”有所减弱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开始向如何扬长避短、合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于早期教育方面转移。尽管如此 ,全…  相似文献   
4.
周末数学模拟测试,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做题,教室里静悄悄,吴宇全神贯注在用手机上网,被值班老师发现并没收,转交给了我,这是高一入学2个月以来没收他的第三部手机了。第一部手机是晚休10点45分钟时,他在宿舍上网被值班老师没收,第二部手机是上地理课时上网被老师没收,这是第三部了,开学初他曾经手机上网,我教育他一番后,并没有没收,而是让他把手机带回家交个家长保管,找出他之前写过的三份认识反思,我发现原来针对他的教育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成为实现课程改革需求、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探究离不开问题,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预设问题的情境,可以有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给予孩子们的应是快乐而不是痛苫,应是发展的而不是压抑的,应是创造的而不是束缚的。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组织的相关理论被逐步介绍到国内时,清华大学的吴彤教授等学者就对这些自组织理论的功能进行了划分:耗散结构理论是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环境问题的,协同学基本上是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的,突变论则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途径问题,超循环理论解决了自组织的结合形式问题,分形和混沌理论,则被认为是从时序与空间序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1]自组织理  相似文献   
8.
近似数量加工是对大数目物体数量在不依赖逐个数数前提下的估计。行为学研究提示高数学焦虑人群近似数量加工能力下降, 但神经机制未明。本研究探讨高数学焦虑个体近似数量加工的神经机制, 比较高低数学焦虑脑电活动的差异:(1)行为上无显著组间差异; (2)高数学焦虑组的P2p成分波幅增加; (3) δ频段ERS及β频段ERD无显著数量比例效应, 而低数学焦虑组在上述指标的数量比例效应显著。本研究为高数学焦虑人群近似数量加工能力下降提供了电生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学校课程教学调查项目”中1811名八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的关系,考察亲子沟通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影响数学成绩;(2)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量从“能力”角度来探讨个体早期数学发展的研究仅专注于儿童早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忽略了可能与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相关的方面。近年来, 数学认知发展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自发数量聚焦(Spontaneous focusing on numerosity, SFON), 即个体对环境中数量相关信息自发注意的认知倾向。SFON被视为其他数学聚焦倾向概念的基础, 但与自发数字聚焦(SAN)、自发阿拉伯数字聚焦(SFONS)和自发数量关系聚焦(SFOR)之间的联系仍需进一步明晰。作为数学表现的领域特异预测因子, 个体SFON的发展轨迹和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未来可从数学动机、数学焦虑等角度进一步探讨SFON的作用机制, 改良与创新SFON测量工具, 同时需深入推进家庭和学校场合的SFON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