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郁乐 《伦理学研究》2013,(2):50-53,141
纯粹实践理性动机的理论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定言命令的奠基意义不仅局限于规范伦理学,也为解决德性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基础;德性法则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对感性产生作用,使人在德性法则面前感到谦卑,因而对德性法则产生敬重;敬重作为"能被先天认识的并看出其必然性的唯一情感",是德性唯一纯粹的动机;敬重概念还确立了人所能够达到的德性层次——出于对义务的敬重而行动。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敬重"概念在学术界争议较大.这些争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这一概念不仅涉及诸多对象,而且其自身还包含一个三层次的先验结构:即对他人的敬重是以对法则的敬重为前提的;对法则的敬重是以对人格理念的敬重为前提的;对人格理念的敬重是以审美判断中的崇高感为前提的.由于敬重在各层次上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康德在表述时变化较...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分析康德对“客观的德性法则如何在主观上也成为实践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梳理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思想,提出了两个步骤的理论:判断力的练习与自由的意识;并分析了方法论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在方法上的统一。康德认为这一方法论思想对道德生活与道德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自由的意识以及对自己的敬重是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因为它们也是人在内心防止心灵的腐败与堕落的惟一守卫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康德不同时期之友谊理论的文本分析与历史考察,可以重新审视康德将友谊划分为"义务之友谊"与"理念之友谊"的内在根据:一方面,基于德性论,友谊是寓于现实世界,兼有对他人爱以及敬重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出于对理念之"范导性"意义的尊重,友谊又是在经验世界中无法企及的理念,即一种作为裁定所有实践对象和行动之法则的、身为实践完善性之原型的实践理念。据此,文章展现了康德友谊理论的广阔性与包容性,并在此基础上为其一贯性作出了辩护,即康德的友谊理论并非前后不一的矛盾体系,而是层次分明,兼备二重性的现实义务与道德向导。  相似文献   
5.
王钰 《现代哲学》2017,(1):91-97
叔本华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论文《道德的基础》当中,大多国内研究者仅仅立足于叔本华的文本来考察评价他的观点,这一做法其实很难达及公允地评论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的思想。或许我们应当转换视角,从康德是如何构建其道德哲学的先验基础,即从考察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入手来看叔本华针对性展开的相关批判,最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将道德基础从康德的先验世界拉回经验世界的叔本华,为何也与康德一样认为道德需要形而上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6.
从故训材料看,从《论语》一书的语言内证看,特别是从孔子的思想性格看,《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三畏”章的诸“畏”字只能训为“敬”,训为“敬重”,而不能训为㈠惧”。即便训为“既敬且惧”或“由敬生畏”,也必然会歪曲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对于“敬重”这一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可以从情感、认知和意动三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从情感的维度看,敬重始于因道德法则对“自矜”的限制和对“自大”的消除从而在主体内心产生的痛苦体验,终于内心情绪激荡消退而达到的平静状态。从认知的维度看,敬重的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对道德法则直接规定意志的意识;二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的意识;三是对道德法则至上权威性认同的意识。这三层意识伴随着敬重的情感状态并构成了由痛苦引起的情绪激荡消退后留存于内心的东西。从意动的维度看,敬重之所以能够成为动机,首先在于人性的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恶意而只是一种心灵的颠倒,从而我们仍然有机会再将其颠倒过来;其次在于敬重对自爱动机的克服,从而使道德法则的权威向主体显现;最后在于主体对自爱原则和道德法则的重新排序,从而道德法则被选择为行为的动机。主体的道德行为并非出于敬重感的强制,而是仍然建基于主体的自主性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高占福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他跟我是同乡,也是我敬重的学者。欣闻高占福研究员推出新作《中国伊斯兰文化观察与研究》,我便拜读学习。该书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27万字,共收录33篇文章,分"本土化的中国伊斯兰教""回族社会文化教育与现代人物""伊斯兰热点问题观察与思考"三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