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何梅相传唐代有北印度宾国佛陀波利,此言觉护,远涉流沙,杖锡五台,冀睹文殊师利菩萨圣容。当他正悲泣雨泪地向山顶礼时,忽见一位老翁从山中来,谓僧曰:“师追访圣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  相似文献   
2.
宋初经由丝路敦煌的中印佛教往来、中印贝叶经及作为图像学范本的贝叶经插图的流通与《八塔变》图像样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北宋初年包含密教义理的佛教在宋辽西夏的兴起,佛教经典如《八大灵塔名号经》的传译、往来中印之间汉梵僧人的求取或馈赠贝叶经的热潮,将插图丰富的新式贝叶经佛典《般若波罗蜜多经》引入中土,创造了莫高窟等地的八塔变图像,成为宋初的新经变。本文拟从讨论敦煌莫高窟76窟东壁《八塔变》壁画入手,探讨《八塔变》所据经典及其图像的东印度波罗艺术原型,从而管窥宋初中印文化交流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药地炮庄》目前所知的刻本,称"浮山此藏轩本",此本有四种古本及影印本,此外还有民国时期的美学林排印本。已有的研究对四种古本的认知不全,对不同古本间的篇目以及内文的残缺未作细致辨析。本文通过详考现有四种古本及其影印本和排印本,指出学界对《药地炮庄》的版本认识不足,并特别指出安徽省博物馆藏大集堂本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华严学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潮,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文殊师利菩萨①的道场。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的流传,五台山因华严学而更著名于世。这篇短文,拟简要地谈谈华严学与五台山的关系。一《华严经》  相似文献   
5.
黄君 《佛教文化》1995,(6):28-28
田东辉早就是一位画家,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画。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当我猛然撞着他那以汉字线条变奏出来的现代书法作品,便好象在嘈杂烦燥之中骤然听到一曲清冷悦耳的田野牧歌,不觉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6.
法藏,历唐代高、武、中、睿、玄五朝,每每受到推崇,堪称帝王师,但他不重虚荣,用圆融思想弘扬华严,倡导华严,和谐世人。法藏一生参与了众多宗教及政治活动,颇具神奇色彩。作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人,法藏曾在长安、洛阳两地主持多个寺庙,尤与荐福寺、法门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担任荐福寺寺主期间,主持翻译佛经、设坛祈雨,并圆寂于此,是荐福寺历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一位高僧。法藏16岁时曾于岐州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法,61岁时曾亲身参与法门寺迎奉舍利重大活动,与法门寺亦有着切身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楚简《鲁邦大旱》中“踵命”的意思是追寻“山川”之所以称名。子赣对孔子的答辞,即紧扣“踵命”而作据名求实的逻辑分析。对“踵命”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对《鲁邦大旱》全篇主旨以及逻辑结构的不同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立祥 《法音》2007,(1):51-52
在藏族传统艺术中,唐喀艺术堪称一绝。唐喀又作唐卡,是藏语音译,其本意有二:一指平坦,二指政府诏令,后专指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唐喀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为藏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分布除西藏外,还有  相似文献   
9.
10.
"不可译性"面面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宾 《现代哲学》2004,(1):81-87
本论文从认识论、本体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不同领域勾勒出“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诠释框架与相应的解决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