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权方英  夏凌翔 《心理科学》2019,(6):1434-1440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宝沛  张雷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67-1478
妒忌是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优势时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包括特质和状态两种界定角度.相似性、自我相关是妒忌的近因,资源竞争则是妒忌的远因,前扣带皮层、腹侧纹状体和腹中侧前额叶是妒忌加工和识别的相关脑区.妒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道德行为、幸灾乐祸、亲社会性以及业绩表现.未来研究可以在善意妒忌、内在机制、进化视角、文化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5.
谩骂的哲学     
谩骂的“谩”是怎么一种情态,不得而知。骂,是以敌意的态度、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而逞快意。30年前的“文革”对中国人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一方面是开掘了全民族的谩骂能力。骂,与其他的事物不同,若想让他骂得畅快,先要把他内心的恶引出来。“文革”诱发、培育了民族整体的恶。  相似文献   
6.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查“关系导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知识治理机制、员工间的人际关系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了知识共享敌意测量问卷,并采用问卷对知识型企业中212名员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对员工的工具性关系起促进作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对员工的工具性关系起抑制作用,而对情感性关系起促进作用;工具性关系对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起促进作用,情感性关系对消极分享失败态度起抑制作用。(2)工具性关系在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知识排斥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情感性关系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某综合大学大一到大三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冲动性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敌意认知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2)运动冲动性因子对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个体冲动性水平的增加而提升;敌意认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综合认知模型(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 ICM)整合多个相关理论, 探讨在敌意情境下不同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反应性攻击行为出现差异的内部认知机制, 构建了敌意解释、反思注意和努力控制三个核心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具有结构清晰、易于操控等特点, 对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该理论仍缺乏囊括更多因素的综合实证研究支持, 以及有关的神经生理研究和心理干预探索, 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