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2.
《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而已矣,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字初义从"攵、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之则、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也"之则、用法同,"本、"字义同而联构的"本"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也"之"性"。刘宝楠以"性"解"",杨倞以"本性"释"性",又以"本"释"",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性"及《庄子》"始乎,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求其"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求其"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相似文献   
3.
《礼记》中子游述及"以兴物"与"微情"代表两种不同的制礼之法,然礼家对"以兴物"的解释素有分歧。郭店战国楚简出土,研究者判断子游论述与《性自命出》篇密切相关,这为重新解读"以兴物"提供了可能。"以兴物"意指因某种特定的教化目的,利用基于人情且精心设计"外物"以兴发释放行礼者与礼仪相匹配的情感。"以兴物"的对象包括两类:一为情感充分者,一为情感不足者,前者需借助外物将"情"兴发、释放、宣泄出来,再在仪式的引导之下,调节情感浓烈之程度,后者则在外物的影响之下,调动原本不足的情感,以达到反躬修身的目的。"以兴物"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仪式之中,辨明其义对于厘清"兴"与"礼","兴"、"情"与"物"等多组概念的关系,深入儒家礼学思想演进的肌理有着重要的解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清华 《世界哲学》2009,(6):107-115
近代以来人被定义为主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是一种表象关系,客体被主体所表象,主体成为思维和存在的中心。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表象关系又进一步变为控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征服和控制世界,人自身最终也变成被控制过程的一部分,有失去自身的危险。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主体-客体对立的模式,重新构建主体性。他所说的主体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着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的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解构了主客对立的主体自我,并说明了自我是此在操劳活动最终的"为何之",此在本真的自我也是此在本真的"能在"。  相似文献   
5.
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6.
《毛诗训传》书名之义因简称而往往为人忽略,已有的对书名的解说也无法圆通。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文献与经学语境中的相关材料,对书名加以考释,可知、训、传分别是汉代经学三种独立的讲经方式。是指对诗篇本事、产生背景的讲解,往往以事、史说诗;训指训诂和考辨,是《毛诗》的主干部分;传是指经师借释经阐发自己的理念、观点,内容上以自己的话语、前人的解说、传说事为主。、训、传三种讲经方式合而为一,使《毛诗训传》简明实用,更适于学习。这也是三家诗亡佚而《毛诗训传》独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的《性》哲理深邃,卫道心切,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中国哲学心性思想的探究及评判。方以智的心性思想传承自方学渐、方大镇、方孔炤三代家学的积淀,同时融合了吴应宾的思想,经过觉浪道盛的点化,由真切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得,心性根源的探究鲜活而切实。通过则、知由、穷所以,探究心性之源,即道体即功夫,展现心性的活力。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以"穷知其"、"藏悟于学"等为学术理想,为国树人。  相似文献   
8.
9.
陈赟 《周易研究》2004,(5):72-80
易学具有一个言幽明而不言有无的视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的研究表明,从这个视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际.天人之际的根本回答不在于流俗所理解的"天人合一",而在于天人相继.通过天人相继,确立的是人的自由以及人道的基本依据.而且,在幽明之的视野中,还可以生发出中国古典思想对原善问题的基本理解,善不是别的,正是在人道的畛域内发生的对天人之间的存在连续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难演的角色     
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