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自幼就喜欢读书,各种故事、童话、小说等书籍,在他小学还未毕业就已经看过许多,这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也渴望能有一本自己的书。于是,从十几岁开始,他动笔写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主人公穿越时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蒲公故事”及其历史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史料,对峨眉山佛教发展中引人关注的“蒲公故事”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成因进行考察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对峨眉山佛教发展情形从另一侧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过研读《旧约》可以看到,《创世记》中记载了两个创世故事,它们分别记在《创世记》第一章一节至二章三节和第二章四节至二十五节。据圣经学者考证,第一个创造故事属于祭司法典,因为它是旧约律法书的一部分,所以称为法典,而这一部分法典是祭司们制定并流传下来的。第二个创世故事属于耶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道德决策?这既是一个机器伦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可以实现二者的双向启蒙,最终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机器伦理中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建造道德能动者的方案,二者分别体现了元伦理学中的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前者将道德知识视为显性的事实和规则,将道德决策视为遵守规则的过程,后者则更多地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技能知识,将道德决策视为复杂情境中的熟练应对.基于对两种方案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方案面临着框架问题和常识问题的困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方案虽然不存在先天限制,可以生成内禀的道德规范性,但仍面临技术上的工程限制和安全上的规范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困难的和不可欲的.这在元伦理学层面提供了一种理论判决,即反理智主义比理智主义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道德的本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遵守规则而成为道德大师,相反,只有依赖漫长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致道德成熟.  相似文献   
5.
戏里戏外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爱《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竞气绝身亡。  相似文献   
6.
《茶之书》中,有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院。当儿子完成工作时,茶师却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院。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上。"  相似文献   
7.
想象的空间     
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好友王国桦把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夜行的驿车》推荐给我。尽管迄今我仍然分不清,那是篇小说还是散文,但对故事的真实性,却从来深信不疑。这个世界上唯有安徒生,才有资格担当那个美丽动人故事的主人公,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想象大师。《夜行的驿车》中安徒生有句话:“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长存,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的诗的光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佛教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有时甚至很浓厚,总是有一定缘故的。鲁迅对佛教产生兴趣,也不能例外。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鲁迅与佛教发生关系,是有“因缘”的,然而这“因缘”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治文学者,对佛学多所隔膜,治佛学者,又多对文学留意无多,这就使鲁迅与佛教的关系长时间不曾被人们加以应有的全面的考察。拙文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和努力。一鲁迅对佛教的接触是很早的,但开始研究佛学。则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一段时间内,至一九一四年而达到顶峰。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9.
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永明  崔耀 《心理学报》1994,27(2):113-120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这种优势与句子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3)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先提述参与者的易提取性与探测词呈现的延迟间隔有关。(4)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参与者以名词形式出现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参与者以名字的形式出现时,反应则较慢;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基本消失。(5)句子参与者的行动(即句子的动词)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提述次序对句子成分的可提取性的影响,不只限于句子参与者本身。  相似文献   
10.
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以承诺为主题的两难推理故事探查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结果表明,儿童的有关发展制约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调节友谊关系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并表现出阶段结构的发展模式,我国儿童的发展具有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