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之,“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是—项事关全局,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作从待聘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如何进行分流安置,谈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不断增多.同时,特需医疗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使许多大型公立医院争相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但是,大型公立医院作为特需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存在许多的问题,要逐渐使大型公立医院分流,使营利性医院逐步成为特需医疗的主要提供主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资料,对城镇家庭女性的工作和家庭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女性的双重压力依然存在,家务劳动依然占据女性更多的时间;但在职业方面女性的时间付出几乎与男性相同.女性高层人才兼顾事业和家庭,是工作和家务时间付出最多的人.当代城镇夫妻共在职场,男性更可能因工作忙而顾不上家庭.对0-3岁孩子的抚育上,家庭支持网络应对单位制的解体,夫妻双系的父母帮助成为最主要的力量;部分高层人才依靠市场力量,雇佣家政工来帮助抚育,但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一般从业者中这一比例并不高.  相似文献   
4.
改制分流对于盘活国有资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于非上市(存续企业)部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自主生存、自我发展;对于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无为"思想不能只作来自黄老之学的单向度式概括,其实际包含四个维度:董仲舒在景帝朝任博士时,吸收黄老"无为",寻求儒道整合;景武之际则吸纳诸子"治道"思想,继续完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君臣政治分工模式,并以阴阳学作为理论基础;武帝朝对策时,提出"改制无易道"的思想主张,传承儒家天命观与礼乐制度的因袭和损益之道;针对武帝时代统治阶层奢侈多欲等过度有为情况,提出"调均""致无为"等"无为而治"主张,希冀以"无为"促"善治"。不同时期的"无为"含义变迁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复杂性与整合性,凸显其现实关怀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莽改制作为儒家理想主义运动的产物,其历史意义是双重的。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改制事件彰显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癫狂性格;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事件向人们提供了观察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之本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癫痫诊治中医患同盟建立的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肝硬化者行超声检测,预测食管静脉出血,结果显示,出血组门静脉及胃左静脉管径均增粗,但胃左静脉更明显,门静脉血流速减慢而胃左静脉增快;出血组胃左静脉均呈离肝血流,其分流指数明显增大。胃左静脉的管径及血流速与门静脉比较具有显著的变化,其分流指数和血流方向在预测出血方面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肝硬化者行超声检测,预测食管静脉出血,结果显示,出血组门静脉及胃左静脉管径均增粗,但胃左静脉曼明显,门静脉血流速减慢而胃左静脉增快;出血组胃左静脉均呈离肝血流,其分流指数明显增大.胃左静脉的管径及血流速与门静脉比较具有显著的变化,其分流指数和血流方向在预测出血方面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杰  顾建军 《现代哲学》2012,(3):120-128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政治学说以先秦政治思想为源头继续沿着天命神权与内圣外王这两条主要线索发展。在封建社会前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抬高"天"的权威,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将儒学神学化。同时,董仲舒又延续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赏识,最终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2050年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的国家的水平,初步实现现代经,城市化率届时将达到70%-80%,这意味着2000年至2050年的50年中,我国需有7.2亿——8.8亿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分流农民、减少农民、大力推进城市化,促进农民变市民,成为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