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觉性结合(IC)现象研究的历史不到20年,却发展出了许多研究方法,验证、充实和扩展了Treisman 的特征整合理论(FIT)。有些方法尽管差别很大,但都是对注意资源的直接操纵。直接操纵注意是 研究IC现象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揭示IC现象的知觉性质,而且可以揭示注意在IC现 象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眼动追踪技术因干扰性低、客观性强、获取数据丰富而准确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决策研究。通过操纵眼动过程, 可使决策结果按照预期的方向改变, 建立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因果链, 为决策的干预研究提供思路。基于外源性眼动操纵、注视追随操纵这两类研究, 介绍了行为决策领域眼动操纵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常见操纵指标、操纵效果, 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操纵类别的优缺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决策者策略及偏好的差异, 结合计算建模等方法进一步丰富操纵指标和分析方法, 并将该方法的优势拓展到其它领域是眼动操纵研究未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于种族或民族、性别等刻板印象威胁,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表现出累积性、共通性与连续性等特征。目前关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多集中于认知老化尤其是记忆老化上, 关注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司机和老年员工的消极影响。消除与降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效应可以从认知改变、群体认同、代际接触、老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以及媒体宣传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在实验室研究中,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有外显与内隐两种不同的操纵形式。未来可以从扩展研究领域、细化“年龄”差异、比较整体效应大小和性别差异、侧重积极效应以及加强本土化检验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来深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实验事实,对PASS智力模型进行扩展,并提出一个简称AMPLE的智力模型。这个模型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包括注意(attention)、操纵(manipulation)、计划(planning)、学习(learning)和评估(evaluation)等过程。它是一个囊括觉、知、情、意诸成分在内的全面的智力模型。  相似文献   
5.
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蔡华俭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
本研究以瑞文智力测验为成败操纵基本任务,对成败操纵前后、接受成功反馈和失败反馈的个体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反应及其内隐自尊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是接受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成败操纵后,被试的反应速度都显著地快于操纵前;(2)不论是接受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成败操纵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都显著地低于操纵前。内隐自尊易受即时的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当个体兴奋水平、情绪唤醒水平较高,动机较为强烈时,内隐自尊作用将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的行动责任既不能归咎于人类设计者或使用者,也不能归咎于人工智能自身.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设计者或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行动不具有引导性控制;二是人工智能系统自身不具有设定目的 的能力.责任鸿沟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性问题,因此目前基于主体性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都面临着困境.责任鸿沟问题实际上产生于因果归因的过程中.这一归因困难不仅存在于责任鸿沟问题中,而且存在于关于人类主体行动的操纵问题中.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问题也是一类特殊的操纵问题,导致责任鸿沟问题与操纵问题的原因是,具有平等主导性的操纵者与被操纵者的行动机制所造成的平行叙事.通过对行动机制的抽象层次的分析,可以尝试对责任鸿沟问题及操纵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王丹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3):537-540
本研究分别采用韵律合适度判断和理解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修饰语的焦点和重音之间的关系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实验通过操纵答句中的论元是否出现在问句中,变化问句的信息状态;通过操纵答句的不同句子成份重读,变化答句的重读位置。实验结果发现:新的修饰语重读,旧的修饰语不重读;修饰语不投射焦点,即修饰语重读不将焦点投射到修饰语的中心语上。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发展,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机制、理论应用都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在解释水平理论的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解释水平的变化是否完全基于心理距离的变化;第二,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的因果关系问题;第三,解释水平的变量属性界定问题;第四,解释水平间接操纵与直接操纵的效果比较。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解释水平理论中的概念和作用机制,需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藏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但由于秘密的不公开性, 使得藏秘的研究发展缓慢。近年来学界主要关注藏秘的消极影响(如负担感及自我惩罚等), 而对藏秘的积极影响研究(如社会保护及亲社会谎言等)较少。学者们提出了秘密抑制模型、专注模型、持续性思维模型和共享现实理论等来解释消极影响的机制, 并发现通过吐露秘密、发挥创造性、训练情绪标记和自我意识等途径可以应对藏秘的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对藏秘的概念做出更准确统一的界定, 并寻求更精准特定的测量与操纵方式, 探索藏秘的积极结果及影响机制, 深化藏秘的理论研究, 并推动藏秘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